正文

“新人文论”(纪念版) 序言(1)

小说家的世界 作者:程德培


李庆西 黄育海

许多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一九八四年冬天在杭州举行的小范围座谈会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何等重要意义。许多人把那次座谈会称作“杭州会议”,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专门提到了那次会议。其实它有一个更正式的名称,叫做“新时期文学创新座谈会”。现在看来“创新”这个字眼似乎平淡无奇,可是在当时的语境中却有着相当实际的理论指向,也即如何突破带有历史主义框架的“工具论”的神道设教。

会议的三位主要策划人茹志鹃、李子云、周介人,时为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负责人,他们之所以选择在杭州举办会议,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浙江的作家和出版单位对文学新思潮开始有了深度介入。当时我们二人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评论界正在发生的变革引起我们极大兴趣,本社刚刚出版了青年学子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我们亦将目光投向上海另外两位青年评论家吴亮和程德培。我们开始意识到,那些具有颠覆性的话语方式将整个儿地改变文坛面貌。于是,出版一套“新人文论”丛书的构想渐渐浮现在我们脑子里。在八十年代中期,京沪以外的地方出版社能够接触的作者资源还相当有限,正当我们苦于书稿难觅之际,在家门口召开的“杭州会议”不啻送来一个极好的机会。

作为会议合办方浙江文艺出版社(另一合办单位是杭州市文联)参会人员,我们全程聆听了会议座谈,有幸见证了那场叙事话语革命的头脑风暴。也许,寻根文学发韧,先锋小说崛起,都可以追溯到当日的讨论。毋庸置疑,那是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聚会之一。当然对我们来说,一项实际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众多思想敏锐的作家和评论家,使我们构想中的“新人文论”丛书有了明确目标。记得参加会议的有三十余人,其中作家有茹志鹃、李陀、郑万隆、阿城、陈建功、韩少功、陈村、李杭育等十几位,而评论家阵容亦颇耀眼,有李子云、徐俊西、周介人、鲁枢元、黄子平、程德培、蔡翔、许子东、陈思和、吴亮、季红真、南帆等人。我们的组稿对象是那几年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评论家们,后来进入“新人文论”阵容的作者差不多有一半都在那次会上。在“新人文论”之外,我们还趁势组约了作家韩少功的一本文论集。会议空隙中的几番忙碌,使我们这套丛书俨然有了像样的规模。

“新人文论”丛书融合了文学批评、文学史与理论探讨几方面内容,对象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新时期文学”)。在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提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概念之前,我们这套丛书的基本构架已经按照打通现当代的思路来做了(九十年代以前,现代与当代文学尚分属不同学科),这是我们后来感到颇为得意的一点。其实,并非因为我们亦同样具有与那些研究者相似的学术眼光,而是当时的理论语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感受到的批评与研究潮流本身就是重新寻找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这项工作具体做起来自有分工,当时我们二人兴趣更多集中在与当代文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丛书中侧重现代文学的几种,大多是我们尊敬的前辈编辑铁流先生的劳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