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12)

晚年陈云 作者:杨明伟


陈云基本同意这份报告的观点,认为:“应该基本立足于国内,买技术,买专利。”但陈云强调:“关键设备还是要进口。”

为消除人们对调整工作的误会,陈云曾说过:像宝钢这样的项目,在引进问题上不存在乱下马风的问题,关键是引进什么,怎么引进。

5月18日,他在与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时,肯定地说:“宝钢已不是搞不搞的问题,已经定了。问题是,它的规模大体等于鞍钢,而鞍钢搞了几十年,宝钢只用那么多时间,行不行?不同的是宝钢没有矿山。还是步子要走稳,时间可拖长一点,何必受十年规划的束缚?工业搞综合平衡还无经验,宝钢会出什么问题,现在不知道。”

为进一步摸清宝钢建设的情况,更有利于中央决策,北京座谈会刚结束,陈云自己的调研活动便开始了。

5月31日,陈云赶往上海,亲自对宝钢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陈云解放前曾经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而解放后又长期领导经济工作,并多次来过上海,对上海的情况,他还是比较清楚的。上海具有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不仅市场容量大,而且运输条件也好,完全能够容纳一个年产几百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关键的问题是,像宝钢这样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联合企业,需要有一个大体相适应的社会配套水平,否则就难以很快达到引进、消化、创新的目的,甚至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应该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一到上海,陈云就先召集上海市冶金局一、三、五厂的几位专家座谈,了解宝钢建设的情况,并请上海市委负责宝钢建设的陈锦华和自己的秘书王玉清参加。

在调研中,陈云特别关心参与宝钢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还详细询问了配套问题。陈锦华回答:“我们对配套问题也一直很担心。经过了解,武钢一米七轧机投产后一直达不到设计水平,这并不是一米七轧机本身设备不行,而是武钢的钢坯在数量、质量上同一米七轧机不配套,加上外部配套的电力供应等问题,以致引进的先进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陈云又问:“上海的万吨水压机情况怎么样?”

陈锦华回答:“万吨水压机也是个配套问题。上海自力更生搞的12000吨水压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因为没有相应解决好配套问题,利用率只有20%,长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锦华提出:“宝钢这么大的项目,主体工程花了这么多钱,一定要搞好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装备的优势和投资效益。”

陈云对这个观点表示赞成。

6月1日上午,陈云约来上海市委的负责人严佑民、韩哲一、陈锦华三人,专门谈宝钢建设问题。

上海方面的负责同志汇报了宝钢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各方面意见。给陈云总的一个印象:上海方面从群众到领导层,对建设宝钢的议论都较多,争论也较大。

陈云告诉他们:在建设宝钢问题上的争论,我已告诉北京有关同志,包括原来搞过冶金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进行论证。中央对这件事是慎重的。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和宝钢上马以来建设工作的经验,上海方面的负责同志在汇报中提出:在设备和技术上,宝钢建设最好“立足国外”。对他们的陈述,陈云觉得也有道理。他后来坦率地说过:“上海市负责宝钢工程的同志有这样的意见,我也有。” 对宝钢建设项目究竟在哪些问题上立足国外,哪些问题上立足国内?面对复杂的局面,在陈云的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斗争。

听完他们的汇报后,陈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主要讲了三点意思:

第一点,宝钢建设这件事无论从国际国内来说,都非常重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