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西昆体研究 作者:张明华


绪 论

“西昆体"指北宋初年兴起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新诗体,这种诗体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体出

现后,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了五

代诗风,稳稳占据了当时文坛的中心,盛行四五十年之久。伴随

着“西昆体”的出现,出现了一个以写作“西昆体"为基本特征的

一个文学流派——“西昆派”,该派不但拥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等有众多作品见于《西昆集》的作家,而且拥有大量的“后进学

者”,构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创作群体。关于《西昆集》、西昆

体、西昆派等诸多问题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近年的研究都取得

了一些成果,但有些学者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商榷,个别人的成果

中甚至存在一些明显的失误。

西昆体与西昆派

北宋初年,诗坛上先后有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得到发展,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宋初三体"。宋元之际的方回在《送

罗寿可诗序》里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①在

① 元方回《桐江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3 册,662 页。(本书凡引

用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第一次出现时用详注,下文再出现时只注出书

名或篇名和页码。同时,凡引用西昆派诗人的诗歌均不再加注,只在正文

中注明篇名。)

7

西 昆体研 究

“宋初三体"之中“,西昆体"最为晚出,产生的影响却最大。欧

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

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一作‘谓西昆体 ’)。由是唐

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①《西昆集》的结集的时间在大中祥符

元年 (1 008 ),则“西昆体"的得名当在此后不久。

一、“西昆体”得名及其涵义。“西昆体 "得名于杨亿所编

《西昆集》,该集收录了他与刘筠、钱惟演等 1 8 位诗人的 250 首

唱和诗歌。“西昆" ,本指西方的昆仑山,六朝人写作诗文时已

多用之。如沈约的“牵拙谬东汜,浮惰反西昆”(《答谢宣城》),

庾信的“五城临北极,百雉壮西昆" (《奉和法筵应诏》),徐陵的

“长生之树,尚挺西昆”(《天台山徐则法师碑》)等等都是,但这

些句子中的“西昆"跟《西昆集》的命名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杨

亿在《西昆集》序言里说:“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日《西昆酬唱

集》云尔。"“玉山策府" 出 自《穆天子传》卷二:“’辛卯,天子北

征 ,东还 ,乃遁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 口氏之所守。日:

‘群玉田山口知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寡草木

而无鸟兽。’’郭璞注云:“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

之名山者也。"②那么,“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 "所在的“群

玉之山" (即“玉山" )为什么可以称为“西昆”呢?《山海经·西

山经》载“:西南四百里日昆仑之邱……又西三百七十里日乐游

之山……西水行四百里 日流沙……又西三百五十里 日玉山,西

①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3 年版,7—8 页。

② 《 穆天子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9 年版,12

页。

2 ’

王母所居也。”郭璞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

之群玉之山,见其山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寡草

木 ,无鸟兽……"①据此,则玉山在昆仑山之西,故杨亿 以“西

昆"代之。王仲荦说:“杨亿等奉诏在秘阁修历代君臣事迹,秘

阁是帝王藏书册之府,有似于西北昆仑之玉山策府,故名其唱和

之集日《西昆酬唱集》,而其后亦定名所修历代君臣事迹为《册

府元龟》云。”②昆仑山之西的玉山是“往古帝王"的“藏书册之

府 " ,这和杨亿等人工作的所在地——北宋王朝藏书的秘阁在

作用上是一致的。杨亿以“西昆"作为所编酬唱诗集的名字,不

但说明这些诗歌创作跟多人在秘阁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书

名的用典非常深曲隐僻,颇能反映该书的艺术特点。这里要补

充的是,杨亿并不是在《西昆集》才第一次使用“西昆"一词,其

、 专收个人咸平元年(998 )至景德四年(1 007 )诗文的《武夷新集》

已两次使用该词。在作于咸平四年 (1 Oo 1)的《秘阁舒职方知舒

州》诗中,就有“西昆册府控千庐,铅笔多年校鲁鱼" (卷四)之

句 ,题称“秘阁" ,诗言“西昆" ,则“西昆"就是“秘阁”。此诗的

创作比《西昆集》的结集早了 7 年。在稍后创作的《贺资政学士

王侍郎》一诗中,又有“论思东序清闲宴,偃息西昆翰墨林" (卷

五 )之句。可见 ,在《西昆集》出现以前“,西昆"一词在杨亿那里

就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新意了。

既然“西昆"就是“秘阁" ,那么,照字面解释,“西昆体”似

乎可以泛指盛行于秘阁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诗体了。但在宋

代 ,不同时期里秘阁盛行的诗体并不一致,“西昆体 "不过是其

① 《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26—28 页。

② 宋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序》,中华书局,1980 年版,3 页。

西昆体研究

中个性特点最分明的一种罢了。“西昆体"的得名并不仅仅是

因为这些诗歌写在秘阁,而是因为《西昆集》的盛行。先有了

《西昆集》,然后才有所谓的“西昆体”这个名号。“西昆体"是

专指杨亿、刘筠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和此前盛行的

白体差别很大。欧阳修的另一段话说得更清楚:

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 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

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

不知 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

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

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

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馀,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

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①

开头几句话和上一段引文基本相 同,只是少 了“谓之‘昆

体’’,但所指是一致的。这说明“西昆体"就是杨亿、刘筠等人

的诗体,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多用故事 "。这方面的证据很

多,如刘敛说“: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禧、晏元献以文章立

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 ’。后进多窃义山语句。”②田

况在《儒林公议》里说:“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

辈皆从而敦之,时号‘杨刘 ’。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

丽。亿乃编而叙之,题日《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

体’。”③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刘筠《中山刀笔集三

① 《六一诗话》,13 页。

② 宋刘敛《中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 98 1 年版,287 页。

③ 宋田况《儒林公议》《,四库全书》1036 册,277 页。

卷》条下说“:筠与杨大年同时,号‘杨刘’,诗号‘西昆体’。"①又

如宋元之际刘埂在《隐居通议》卷十三《半山总评》云“:我宋盛

时,首以文章著者杨亿、刘筠,学者宗之,号‘杨刘体 ’。然其承

袭晚唐五代之染,习以雕镌偶俪为工,又号日‘西昆体 ’。"②这

段话把“杨刘体”与“西昆体"等同起来,就是明显的证据。“西

昆体"是一种诗体,这种诗体有独特的风格,而具有这样风格的

诗歌,自然可以称为“西昆体”。明人胡应麟在《诗薮·杂编》卷

五这样说 :

熙、丰 以还,亦有作 昆调者。欧 阳公“组 甲光寒 围夜

帐,彩旗风暖看春耕”,介甫“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徒

文狸”,子瞻“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是也。③

胡应麟所谓“作昆调",也就是认为他举出的这些诗歌具有

西昆体的特点。有些人干脆就直接把 自己的模拟之作说成是

“效西昆体"或者“西昆体"。如宋刘跛《七夕戏效西昆体》、元

耶律铸《拟西昆体后阁》、明杨慎《戏效西昆体无题十六韵》、清

吴雯《戏为西昆体二首》、厉鹗《七夕苦热效西昆体》等都是这种

风格的诗歌作品。

“西昆体"因为诗集《西昆集》而得名,所以其被用来指《西

昆集》所代表的新诗体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西

昆体”的涵义被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诗

而及文。杨、刘等人的诗歌被称为“西昆体",于是他们创作的

那些与其诗歌特点相近的四六文,也被称为“西昆体”。欧阳修

① 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491 页。

② 元刘填《隐居通议》《,四库全书》866 册,1 26 页。

③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新版,309 页。

西 昆体研 究

《记旧本韩文后》这样记载他少时读书的情况 :“是时天下学者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 ’,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

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

于州,为有司所黜。”①欧阳修的少年时期,正是西昆体非常盛行

的时期。欧阳修所说的“时文" ,即“杨、刘之作 " ,虽然包括了

杨、刘的诗歌,但主要应该不是指诗歌,而是指他们的四六文,因

为欧阳修在提到他们诗歌的时候总是称“西昆体”。南宋朱熹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十亦云“:天圣以来,穆伯长、尹师鲁、苏

子美、欧阳永叔始倡为古文,以变西昆体,学者翕然从之。其有

杨刘体者,人戏之日:‘莫太昆否?’’②既然是以“古文"相矫,则

他们所变的“西昆体”,也即“杨刘体"当然是文而不是诗。赵彦

卫在《云麓漫钞》卷八说“:本朝之文,循五代之旧,多骈俪之词;

杨文公始为西昆体,穆伯长、六一先生以古文唱,学者宗之。”③

把“西昆体 "与“古文”相对 ,显然所指也是“文"而不是“诗”o

其二是由杨 、刘而上及李商隐6 由于杨 、刘等人的诗歌学习

李商隐,所以连带李的诗歌也被称为“西昆体 "。这种说法最早

见于北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

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④惠洪生活在北宋末年,距离西昆

体淡出历史舞台大约半个多世纪,而且他可能根本就没见过

《西昆集》。他的说法混淆了杨、刘等人开创的“西昆体”与其效

法对象李商隐诗歌之间的关系,当然是错误的,可是这种错误却

被后人一直继承下来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有“李商隐体"

①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1056 页。

②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四库全书》449 册,122 页。

③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 年版,l 35 页。

④ 宋惠洪《冷斋夜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186 页。

之目,自注日“:即‘西昆体’也。”①金代元好问著名的《论诗绝

句三十首》其二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

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也是用“西昆”指李商隐的诗

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亦谓“:李义山商隐博学强记,

俪偶繁缛,长于律诗,尤精咏史之作,后人号为‘西昆体’。"②清

人吴乔著《西昆发微》,也是专门解说李商隐诗歌的。

针对把李商隐诗称为“西昆体”这样的错误,清人冯班《钝

吟杂录》卷五曾加以辨析说:

《西昆酬唱集》,是杨、刘、钱三君倡和之作,和之者数

人,其体法温、李,一时慕效,号为“西昆体",其不在此集者

尚多。至欧公始变,江西已绝后矣。及元人为绮丽之文,亦

皆附昆体。李义 山在唐与温飞卿、段少卿号“三十六体”,

三人 皆行第十六也,于时无“西昆”之名。按此,则沧浪未

见《西昆集序》也。③

冯班与其兄冯舒曾著《二冯评点才调集》,对晚唐诗作过深

入的研究;他还曾抄录《西昆集》(今藏国家图书馆),对西昆体

非常了解,所以他才把问题辨析得这么清楚。当然,他也有一个

疏漏,即把这个错误的源头确定为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未及更

早的惠洪《冷斋夜话》。经过冯班的辨析,这种错误后人已经很

少犯了。但也有人可能是出于用典的需要,不愿舍弃这种说法,

如朱易安《“诗家"并非“总爱西昆好"》广文,就是专论李商隐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689 页。

②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1 年版,75 页。

③ 清冯班《钝吟杂录》《,丛书集成初编》223 册,商务印书馆,1937 年版,7 1

页。 ‘

7

西昆体研究

诗歌的接受史的。①

当代学者对于诗歌这个涵义上的“西昆体”给予了较多的

关注。即使以文革期间出现的几本文学史来说,如游国恩、王起

等人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游国恩等人的四卷本《中国文

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等,

尽管对西昆体诗歌从内容到艺术两方面都加以否定,将其作为

反面教材使用,但至少表明,西昆体诗歌还是受到当时学者的关

注的。文革结束后,西昆体诗歌的历史价值重新被发现,评价逐

渐趋于理性。程千帆、吴新雷的《两宋文学史》中有“西昆体和

杨亿"与“西昆派后期作家"这样的小标题,所涉内容已经比较

多,评价也比较客观:

在诗学传统上,西昆派总的特点是专工律诗,主要是学

李商隐在艺术上的成就而扬弃了其真实深刻的内容。这些

作品用典贴切,属对工巧,音节和谐,非学有根柢、才力富健

者不能有这种熔铸功夫。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

宋前期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②

此后,不但介绍和研究西昆体诗歌的论文较多地出现,研究

专著如曾枣庄《论西昆体》和论文集如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

也开始出现了。

对于骈文这个涵义上的西昆体所指,当代学者也开始关注。

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使用“西昆体诗文”这样的

词语,表明编者已经开始留意西昆体骈文了。杨庆存《论北宋

① 朱易安《“诗家"并非“总爱西昆好’》《,文学遗产》2000 年 2 期。

②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1 年版,21 页。

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一文说 :

西昆派宗法李商隐,以骈体为文,崇尚富丽,讲究辞采、

声韵,虽然也强调文章的内容与功用,但更追求文学语言的

色彩美和声韵美。杨亿提 出文章要“文采焕发,五色以相

宣;理道贯通,有条而不紊"(《武夷新集》卷一八《答并州王

太保书》),既特别强调辞采,又要求辞采与内容的整体统

一和协调。西昆派散文的风格,“鸿丽"“ 自然" (《武夷新

集序》),典重博雅。杨亿、刘筠、钱惟演、晏殊、李维、路振、

刁衍、陈越等,都是西昆派的重要作家。①

曾枣庄《论宋代的四六文》一文也论及“以杨亿、刘筠、钱惟

演为代表的昆体四六"。②直到目前,专门探讨西昆体骈文的论

文或论著还没有见到,倒是杨亿个人的骈文已经引起了关注,如

刘彦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4 )就是这方面的收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当代学者已经注意到西昆体

骈文,但至今还少有成果出现,一般人提到西昆体的时候,也很

少会将其与杨、刘等人的骈文联系起来。至于把李商隐诗歌称

作西昆体这一点,今人因明白其错误所在,就更没有多少人信从

了。“西昆体”的基本涵义,就是指杨、刘等人所开创的那种诗

歌和风格,这是当代学人的共识。本书在使用“西昆体”这一概

念时,如不加特别限定,也都是这个意思 (引用别人的说法时除

外 )。

① 杨庆存《论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文学遗产》1 995 年 2 期,65 页。

② 曾枣庄《论宋代的四六文》《,文学遗产》1995 年 3 期,63 页。

9

西 昆体研 究

二、关于“西昆派”。上面笔者已经对“西昆体”的涵义进行

了分析,现在再来看看“西昆派"。“西昆体"因《西昆集》而得

名“,西昆派"又因“西昆体 "而得名,所以“西昆派 "与《西昆

集》、“西昆体”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先说“西昆派"与“西昆体”的关系。虽然说“西昆体"是指

诗歌,而“西昆派"是指作者,指的是那些写作西昆体的诗人,二

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根本就没

有办法真正将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最早将“宋初三体"放在

一起论述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送罗寿

可诗序》日:

诗学晚唐,不 自四灵始。宋划五代 旧习,诗有 白体、昆

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 昆仲、王元之、王汉谋;

昆体则有杨、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崖

州皆是;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

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

势盛。①

方回说的是诗体,但为了说明这一点,又不得不把写这些诗

歌的代表作家列举出来,这实际上就把不同的诗派都勾勒出来

了。今人则认为“西昆体 "就是“西昆派 " ,或称之为“西昆诗

派”。如张展说“:‘西昆体’是宋真宗景德年间一些馆阁文人所

开创的一个诗派,它的得名,源于《西昆酬唱集》。”②王镇远说:

“西昆体与江西诗派是宋代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③杨牧之说:

① 《桐江续集》,662 页。

② 张展《“西昆体"浅谈》《,文史知识》1 988 年5 期,92 页。

③ 王镇远《西昆体与江西派》《,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 年 3 期,1l 3 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流派,叫西昆派。"①莫砺

锋对杨、刘等人及其诗歌进行简单介绍的文章直接就以《西昆

诗派》命题。②

“西昆派"一定写作“西昆体”,但却不一定只写“西昆体”。

以杨亿、刘筠、钱惟演这三个最典型的西昆派诗人来说吧,在西

昆体之外都还保存着其它诗歌。如下面三首诗:

凤楼鸳瓦蟾波湿,众籁声沉百虫蛰。仙盘云表露成霜,

何人 夜 半 牛 衣 泣。芝 泥 香 熟 封 诏 书,河 汉 西倾 移 斗

车。……初 日瞳咙艳屋梁,鸣鞭一声下天路。(杨亿《禁

直》)

优诏将州任,视政才旬 时。田唆诉炎 噗,坐虞 多稼

萎。……惟神禀聪正,远鬼务肃祗。愿守有常德,可戒兴妖

思。(刘筠《赴郡之初寻属愆亢有司举旧典取湫水征巫觋

以致祷而涉旬靡应农事方急遣罢去越翊 日渐获优洽》)

剧得古云根,苍苍藓痕布。丛倚状峰岚,霏微起烟素。

参差衡霍列,堍拳虬龙聚。挥扇动林风,飞香暗岩户。谁言

盈尺内,自有青霄路。相君机务闲,玩此怀真趣。兴似东山

归,境对曹溪悟。美矣仁智心;良哉圣明辅。(钱惟演《和

司空相公假 山》)

三诗内容各异,杨诗写值夜所观所感,刘诗写州中祷雨的可

笑,钱诗主要是写景;风格也不一致,杨诗艳丽,刘诗古拗,钱诗

清雅;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古体诗。西昆体仅限于近体

① 杨牧之《(西昆酬唱集)刍议》《,读书》l 982 年4期,58 页。

② 莫砺锋《西昆诗派》《,古典文学知识》1989 年 4 期。

西 昆体研 究

诗,所以这几首诗歌都不是西昆体。

另一个方面,写作“西昆体”的诗人并不都属于“西昆派"。

只有写作西昆体的诗人才属于西昆派,这是必然的;但是,反过

来说 ,有些不属于西昆派的诗人也可以写出西昆体。这也分为

两种情况 :

一是有些诗人本来是学西昆体的,但后来摆脱西昆体 自成

一家。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梅尧臣、欧阳修等人。梅、欧都

是晏殊的门生,并且与钱惟演关系密切,但后来他们摆脱了西昆

体,开创了新诗,成为最早的“宋诗 "诗人。欧阳修早年的诗歌

还保留着很浓的西昆体特色,甚至可以说就是西昆体。即便是

他们后来的诗歌,也还残留着一些西昆体的印记。王安石、苏

轼、黄庭坚等人在“宋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他们年轻时都在学习西昆体方面下过很大的工夫,所以诗歌

中亦保留着西昆体的痕迹。这在后文中有具体的论述,此处从

略。

二是有些诗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西昆体的影响,和

西昆派更没有关系,但是出于对西昆体的喜爱或者好奇,偶尔也

会写出一些西昆体诗歌。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刘跛《七夕戏效西

昆体》、元代耶律铸《拟西昆体后阁》、明代杨慎《戏效西昆体无

题十六韵》、清代吴雯《戏为西昆体二首》、厉鹗《七夕苦热效西

昆体》等诗歌作品,都是如此。

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虽然早年学习

西昆体,保留下来的也还有西昆体,但他们后来的诗歌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他们是“宋诗"的代表性诗人,成就不在西昆体,所以

不应当再把他们看作西昆派。至于刘跛、耶律铸 、杨慎、吴雯、厉

鹗这一类人,他们仅仅是偶尔模拟西昆体,自然更不能看作西昆

,2

派 f o

再看“西昆派”与《西昆集》之间的关系。《西昆集》是西昆

体的代表作品,这也就意味着其作者构成与西昆派有很密切的

关系。先来看看《西昆集》的作者。杨亿在序里除了说他与刘

筠、钱惟演等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

迭唱和,互相切劂"外,还指出:“凡五七言律诗二百有五十章,

其属而和者,计十有五人。"照此计算,则《西昆集》共收 1 8 人的

250 首诗歌。今 250 首诗歌俱在,1 8 位作者却难以说清楚了。

现存所有的《西昆集》版本中,均只有 1 7 个作者的名单,即杨

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陷、丁谓、刁衍、任随、张

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唤等 1 6 人,加上一个“秉”,

或作“刘秉”。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个“秉”或者“刘

秉”到底是谁? 二是还有没有第 1 8 人? 如果有,还能不能确定

其姓名?

署名“秉"或者“刘秉"的差别在于版本的不同。郑再时《西

昆酬唱诗人姓氏》在“秉"下有案语说:

末之秉,朱本于《清风》及《戊申年七夕》和诗皆加姓作

“刘" ,今考为张秉。又与前之“元阙" 当是一人。盖以杨亿

序考之,钱、刘为倡者,自亿至秉,除元阙一名,始正得属而

和者十五人耳o① ‘

仅作“秉"固然不能确定是谁,说成“刘秉”仍让人莫名其

妙,因为这个“刘秉”不见于宋人记载。陈植锷《西昆酬唱诗人

生卒年考》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详尽的考证:

① 郑再时《西昆酬唱集笺注》,齐鲁书社,1986 年版,80 页。

西 昆体研 究

。 关于刘秉其人之可疑,前辈学者 已有人指出过 了。如

徐规《王禹佴事迹著作编年》即云“:今考刘秉其人,不见宋

代史书。而《宋史》卷三百零一《张秉传》载,太宗末年,张

秉曾任知制诰。又据《长编》卷六十八、卷七十一,大中祥

符元年三月到九月,张秉任给事中。疑刘秉应作张秉。"王

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保 留了明刊本《西昆倡和诗人姓氏》

一 目,最末一名虽然采取清人刻本的说法添作刘秉 (集 中

二处署名并 同),但在附录作者略传 时增《刘秉疑是张秉

说》一节,指出《西昆酬唱集》录“秉诗六首,作于大中祥符

元年,时秉官给事中"。王先生由作 品的写作年代推断作

者,立论角度与徐先生不同,但两说的根据都是大中祥符元

年张秉官给事中。①

陈先生注意到晁说之《清风轩记》一文关于《清风诗》唱和

的记载“:然予祖尝倡而作之矣,属而和者六人,日杨大年、刘中

山、钱司空、李昌武、薛尚书、张密学。其辞盛行于世,著之《西

昆集》……”他把这段记载和《西昆集》中《清风诗》的作者署名

进行对比,再辅以其它资料,得出结论说“:刘秉为张秉之误,可

得确考。"②至此“,秉"或者“刘秉”其实是“张秉"被最终确定下

来,当代学者再无异词。如曾枣庄《论西昆体》亦持此观点《,全

宋诗》亦直接将《西昆集》中的相关诗歌署于张秉名下。

现在看第 1 8 个作者。曾先生说:

明本、周王注本,刘筠《代意》仅“华池" 一首,“懊恼”

① 陈植锷《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文史》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1983 年

版,21 5—21 6 页p

、\② 同上,21 7页。

14

一首的作者署“元阙",末首的作者刘陶。这样《代意》一篇

八首,除杨亿原唱为二首外,和者六人(包括“元阙"一人),

皆各一首。明本、周王注本皆列有《西昆唱和诗人姓氏》,

凡十八人,包括刁衙、张咏间“元阙”一人。《西昆唱和诗人

姓氏》的“元阙",当即《代意》第七首即“懊恼"一首作者的

“元阙"。①

郑再时将张秉与“元阙”看作一人,则作者还是 1 7 人,但郑

先生将张秉与“元阙”看作一人并没有根据,所以并不足以否定

作者 1 8 人的结论。值得指出的是,郑先生自己也没有把这个观

点坚持下去,他在注释杨亿《西昆酬唱集序》时说:

明本首列唱和诗人姓氏共为十八人,其“元阙”余 已辨

与张秉为一人,详年谱中。今细求此序意,似亿谓 己与钱、

刘三人外,又属而和者十五人。若如此,则与十八人之数符

合矢。余为此说,似涉首鼠伎俩,然古本残阙,是非难定,岂

可以一己之见,妄肆武断,存此一说,以待高明勘正,亦未尝

不可也 o②

那么这第 1 8 人是谁呢? 祝尚书发现了刘克庄《后村诗话》

续集卷四的一段记载:

杨大年《西昆酬唱集序》略云:“予景德中,忝佐修书。

近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予得

以游其墙藩而咨其模楷,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更迭唱

和,互相切剧。入兰游雾,虽获益以居多;观海学山,叹知量

① 曾枣庄《论西昆体》,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 993 年版,38 页。

② 《西昆酬唱集笺注》,299 页。

西昆体研究

而中止。虽荣于托骥,亦愧乎续貂,得五七言律诗二百四十

七章,其属而和者又十五人,析为二卷,取玉山策府之名,命

之日《西昆酬唱集》。”今考十五人者,丁谓、刁衙、张咏、晁

迥、李宗谔、薛哄、陈越、李维、刘障、舒雅、崔遵度、任随、钱

惟济,有名秉不著姓。王沂公只有一篇,在卷末。①

根据这个记载,再辅以相关的材料,祝先生《<西昆酬唱集>

二题》一文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刘克庄所见本,酬唱总数为十八人,有王 曾,反映了原

本的面貌。这与杨亿序的文意正相符。传本《西 昆酬唱

集》脱王曾,故只十七人。后代学者 以传本实有人数去解

读杨序,不免牵合误会。从《代意》诗“元阙"二字考寻,也

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因为注“元阙”二字的仍是后世

传本,并非宋本如此。查今人所编《全宋诗》,王曾存诗不

多,无和《萤》诗,也无与《酬唱集》中其他作品同题之作,盖

已无从辑补矣。因王曾诗载《酬唱集》“卷末",易于脱失,

后世传本盖正好源于脱失之本,既阙其诗,也就不列于 目,

王曾遂从《酬唱集》中消失了。幸有刘克庄的记载,或可了

结十七、十八人之争的公案。②

祝先生的说法虽然也算有点根据,但想象的成份也很多,而

且仅凭《后村诗话》中的这个孤证就把王曾看作《西昆集》中的

作家,理由还嫌过于单薄。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明本,其中

作者都有“元阙"一人,贸然断定宋本中就没有“元阙"也难以令

①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 年版,1 37一l 38 页。

② 祝尚书《(西昆酬唱集)二题》《,文献》2001 年4 期,42—43 页。

人信服。如果不能确定这个“元阙”就是 1 7 人 中的一个 ,则原

本已有 1 8 人。如果再加一个王曾,则有 1 9 人之多,也不合杨亿

序的说法。

综合以上的内容,笔者认为否定《西昆集》作者中“元阙"一

人而把王曾增加进去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故本书不采用以王曾

补《西昆集》1 8 个作者 的做法。至于祝先生认为钱惟演《夜

意》、杨亿《因人话建溪旧居》为后人“附益”,并且怀疑“还有伪

作二首",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笔者也不予采信。话又说 回

来,因为 1 8 人中有一人失去姓名,所以当代一些学者干脆直接

说 1 7 人 ,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这 1 8 位作品见于《西昆集》的诗人是不是都属于西

昆派呢? 到 目前为止,主要有两种观点 :

一种持肯定态度。这种说法 由来 已久。宋、元人在提到

《西昆集》或西昆体时虽以杨、刘、钱为代表,也陆续将晏殊、二

宋补充进去,但从来没有否定过集中的其馀作者,这也就意味着

宋、元人都承认这些作者与杨、刘、钱是一派的。明代胡应麟、清

代王士稹等人进一步补充了胡宿、文彦博、赵忭等作者,仍没有

对《西昆集》中诸作者的“派籍"产生过怀疑。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当代。如莫砺锋《西昆诗派》一文说:

西昆派得名于《西昆酬唱集》。景德二年(1 005 ) ,宋真

宗命杨亿等人编纂一部长达一千卷的大书,拟名《历代君

臣事迹》。这部书直到大中祥符六年 (1 O 1 3 )才编成,定名

为《册府元龟》。参加编书的文人学士聚集在收藏皇家图

书的秘阁,编书之馀,不免作诗唱酬。大中祥符元年,杨亿

把这批唱和诗 (少数诗人没有参加编书,但也与杨亿等人

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收 1 7 人的 250 首诗。……这

7 7

西 昆体研究

批诗人从此被人们称为西 昆派,他们 的诗作被成为西 昆

体。①

这种说法不但概括了历来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代表

了当代学者的一般态度。

另一种持否定态度。l 993 年曾枣庄发表的《论 <西昆酬唱

集>中的作家群》一文认为:

《西昆集》作家群显属三派,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

刘 、钱三人……

张咏、丁谓是《西昆集》中的古文家,无论文论主张还

是创作倾向,都不属于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而属于北宋古

文运动的著名先驱王禹佴一派……

曹迥是《 西 昆集》中的 白体 诗 人,也 不 应属 西 昆

体……②

在其同年出版的《论西昆体》一书中,他不但坚持了同样的

观点,而且又加进去一个李维,他一方面说李“存世诗文太少,

很难判定其文学倾向”,另一方面又说“南宋人已把张咏诗误作

李维诗,正说明李维诗风更近张咏,而不是近杨、刘"③,则他否

定李维属于西昆派的观点还是很清楚的。曾先生的访问学者日

本的池泽滋子承袭了他的观点,不但专门撰有《丁谓不应归人

西昆派——评丁谓与<西昆酬唱集>》一文④,将丁谓排除在西

① 莫砺锋《西昆诗派》《,古典文学知识》1 989 年4 期,5 l一52 页。

② 曾枣庄《论(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家群》《,文学遗产》1993 年 6 期,61 页一

67 页。

③ 《论西昆体》,294—295 页。

④ 日本池泽滋子《丁谓不应归人西昆派》《,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4 期。

昆派之外,其所著《丁谓研究》中也持同样的观点。

对于他们师徒将《西昆集》的作者“派"中划“派”的做法,

一些青年学者表示了 自己的不同态度。王小丽《论 <西昆酬唱

集>诗人与西昆体》一文结合杨亿对“雍熙以来文士”诗歌佳句

的标举,对其馀 1 4 人的诗歌风格进行了一些分析,虽然认为这

些诗人在《西昆集》以外的作品风格确实不同,但仍然做出了这

样的结论“:正是因为有了这十七位诗人的参与,才有了西昆体

这种诗风。所以谈到西昆体,不应排除这十七位诗人中的任何

一个。”①曾祥波《从“西昆体"的成败看唐宋诗之转折》一文在

分析丁谓诗歌时作注说:“对于丁谓的‘西昆’身份,池泽滋子

《丁谓不应归人西昆派》有异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 998 年第 4 期),但其文并未注意到丁谓《青衿集》,而且对

‘西昆体’诗人的定义也嫌狭窄,本文不完全赞同。”②其实池泽

滋子持这个观点并非因为没有注意到丁谓《青衿集》,她在同年

就专门发表了《丁谓<青衿集>中诗多数存世》一文③,但并没有

改变她的结论。曾祥波说池泽滋子“对‘西昆体’诗人的定义也

嫌狭窄",他 自己“不完全赞同",可见他是反对把丁谓从西昆派

划分出去的。

在以上分析之后,本书把《西昆集》中的作家都看作西昆派

成员,而不愿意将其成员再分成几个派别。其理由有这么几点:

① 王小丽《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年 5 期 ,3 1 页 o

② 曾祥波《从“西昆派"的成败看唐宋诗之转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

社版 )2006 年 2 期 ,82 页。

③ 日本池泽滋子《丁谓(青衿集)中诗多数存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98

年 2 期 o

西 昆体研 究

一则,把《西昆集》中的所有作家都看作一个派别,是宋代以来

学人的共识,也为当代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对于这样

的一种成说,不应轻易加以否定。二则,曾先生和池泽滋子的分

析虽然有道理,笔者也承认杨、刘、钱之外的 1 4 位诗人在《西昆

集》中作品不多,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其它诗歌与这些作品风格

有很大的差别,但对这些人来说,在当时影响最大的却恰恰是收

在《西昆集》中的少数作品。《西昆集》是以整体的形式流传的,

其诗歌的作者在流传过程中自然也被看作一个群体,这就是后

世所说的西昆派。笔者认为,具体研究各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当

然是必要的,但在没有过硬的反证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把他们看

作一个整体,而不宜再“派”中分“派",不然就过于琐碎了。三

则 ,曾先生和池泽滋子的观点 ,似乎还没有得到多少学人的认

可 ,而且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跟大多数学者一样,笔者也认为《西昆集》中的作家都属西

昆派,但《西昆集》中的作家和西昆派所指的涵义并不相同。这

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除了作品见于《西昆集》的作家,还有一些

作家,虽然其作品没有机会进人《西昆集》,但所写诗歌主要属

于西昆体,他们也是西昆派成员,本书称之为“西昆后进”。真

宗皇帝已经说过李宗谔、宋绶等人是杨亿“后进学者”的话,这

是本书采用“西昆后进"这个概念的根据。《西昆集》初行,天下

云集响应,使得“风雅一变"。西昆体盛行四五十年,当时的学

习者何止成千上万,但由于大多数人的成就不高,作品保存到今

天的更少,所以现在要确定哪些诗人属于“西昆后进"已经非常

困难了。在前人的基础上,本书结合有关资料,确定了一个包括

晏殊、宋绶、石中立、章得象、胡宿、宋庠、宋祁、王琪、文彦博、赵

扦、王硅等 11 人的名单。,对这个问题,第一章将有专门的论述,

2 0

这里就不多说了o 。

《西昆集》、西昆体与西昆派是三个互相联系的概念,彼此

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其中西昆体的涵义最为丰富,不但可以涵

盖《西昆集》的内容,而且也包涵了西昆派的意思 (前面的引文

中已有几处以“西昆体"为名所指实为“西昆派”的例子 ),所以

本书虽以《西昆体研究》为名,实际上既包括了对《西昆集》的探

讨 ,也包括了对西昆派的探讨。

西昆体研究综述

西昆体研究的冷与热,对西昆体评价的高与低,乃至研究成

就的大与小,都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情况。现按照学术环境

的不同,将西昆体研究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分析:

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是“西昆体 "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

即发轫阶段。伴随着中国文学史的开始编写,“西昆体”也进入

现代学术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这时期的研究文章虽然很少,总

共不到 1 O 篇 ,但涉及的范围并不狭窄。这些文章中,有的偏重

于介绍和评述,如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文艺月刊》七卷 6

期,1 935 年 6 月 )和李逐的《西昆体及其反动》(《江汉思潮》

1 936 年 11 月 );有些文章已经开始探讨西昆体的源流、兴衰及

其对以后的影响,如张树德《论西昆诗与梅欧以下诗体》(《金

声》一卷 1 期 ,1 93 1 年 5 月 )、小苏《读书杂记——西昆体之源流

考》(《拓荒》二卷 1 期 ,1 934 年 3 月 )、王延杰《西昆体之盛衰》

(《师大月刊》26 期 ,1 936 年 1 O 月 )等,都属于这一类。值得欣

2 /

西 昆体研 究

慰的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致力于西昆体研究的学者郑再时先

生。郑再时 (1 89 1— 1 95 8 ),又名郑时,字爰居,以字行,山东诸

城人,金石学家、藏书家,解放后曾任青岛市文管会主任,著有

《高南阜年谱》《、王筠年谱》《、王筠文集校录》《、西昆酬唱集笺

注》等。1 93 3 年 11 月他在《归纳杂志》2 期发表《西昆酬唱集诸

诗人年谱合编》(署名“郑爰居”),又于 1 936 年 3 月 1 6 日和 23

日在《北平华北 日报图书周刊》72 期和 7 3 期发表了《西昆酬口昌

集校释序例》(署名“郑时”)。在四十年代 ,他独立完成了《西

昆酬唱集笺注》(以下简称《郑笺》)。《郑笺》不但收录了上面

两方面的内容,在对《西昆集》进行具体笺注以外,还有《西昆酬

唱集著录》《、西昆酬唱集谈薮》《、西昆酬唱集诸诗人姓氏》等几

方面的内容。郑先生对《西昆集》的研究非常深人,他不但仔细

考察了《西昆集》在历史上的著录情况,把历代对西昆体的评价

材料认真搜罗在一起,而且给《西昆集》中的诗人作了一个非常

详尽的年谱。对于西昆体研究来说,他做的这些基本工作都是

开创性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郑笺》虽以“笺注"

为名,其内容远远超出了“笺注"的范围,其价值也不是“.笺注”

所能涵盖的。《郑笺》是一本全面深入研究《西昆集》的专著,代

表了解放前西昆体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西昆体研究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大约同时而稍后,王仲荦也开始了为《西昆集》作

注的工作,完成了《西昆酬唱集注》的书稿 (以下简称《王注》),

并在得到汪东、朱季海、蒋礼鸿等先生的指点后又加以修订。王

先生作注的时候应该并不知道郑先生在作笺注或者已经做完

了,所以二书虽大约作于同时,彼此之间却没有通气。和《郑

笺》相比《,王注》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注本,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

于具体诗歌的注释上。这两个注本的完成,再加上清人周桢、王

2 2

图炜注的《西昆酬唱集》,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西昆集》的注

本,都是今天研究《西昆集》和西昆体的最基本的材料。虽然相

对于古代文学中的其它课题来说,西昆体研究的起步比较晚,直

到三十年代才开始,研究者也不多,但研究的起点很高,尤其是

郑先生和王先生的研究成果质量很高。

二、新中国建立到七十年代末,是西昆体研究的第二个阶

段 ,西昆体研究进入一个空前的倒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马列

主义成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成了

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唯一尺度。在这样的大背景

下,西昆体就成了“形式主义”的典型之一。接连不断的政治运

动,更使得学者们对西昆体研究避之惟恐不及。在上一个时期

已经完成的《郑笺》和《王注》,都被主人深藏起来密不示人。这

个阶段大陆发表的研究文章似乎只有三篇,程千帆《西昆派在

北宋受到的两种批评》(1 956 )一文是从批判的角度立论的,分

析的是道学家和文学家对西昆派的不同批评特点。①霍松林《西

昆派与王禹僻》(《人文杂志》1 95 8 年第 5 期 )把王禹偶看作西

昆派的对抗者,认为其上承杜甫、白居易,下启欧阳修 、梅尧臣等

人,为宋诗发展铺平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程弘《王禹僻和西昆

体》(《光明日报》1 959 年 1 O 月 11 日)一文则提出相反的意见 ,

认为王的年辈早于杨、刘等人,不能视为西昆体的革新者。

本阶段对西昆体的评价主要出 自几种文学史 ,而态度无一

例外都是否定的。如游国恩、王起等人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大

① 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 998 年版,102—103 页。

西 昆体研 究

纲》云 :

宋初结束 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朝廷沉湎宴

乐,歌舞升平;在晚唐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诗风的影响之下,

西昆体诗文应运产生。西昆体的代表是供职秘阁、互相唱

和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石介批评他们“穷妍极态,缀

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怪说》),这正是他们

的创作倾向(如杨亿的《梨》、钱惟演的《泪》)。西昆体在

宋初文坛盛行了四十多年,这是 当时文学发展 中的一股逆

流。①

该《大纲》是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学生编的《中国

文学史》为基础的“,左倾"的气息很重。连背景在内只有一百

多字的评述中,充斥着“形式主义"、“唯美主义”、“逆流"这样

的字眼,可以说是完全否定。后来,游国恩等人又进一步编出了

四卷本的《中国文学史》。该《文学史》的态度虽然平和一些,但

全盘否定的基调没有改变 :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西

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升

平的诗歌总集。……他们或咏前代帝王和 宫廷故事,如

《始皇》《、汉武》《、宣曲》等;或咏男女爱情如《代意》《、无

题》等;或咏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咏物

如《梨》《、泪》、《柳絮》等等。他们 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

际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

①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大纲》,人民文学出版

社,l 962 年版,1 57一l 58 页。

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都 内容单薄,感情虚假,

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①

二书的态度代表了这个阶段学界对西昆体的基本态度。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对《西昆

集》的介绍更详细一些,但仍然是从内容到艺术两方面对其加

以否定,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令人奇怪的是,该书

说“: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的产生而得名的。这本诗

集包括五、七言近体诗二百四十八首。" ②对《西昆集》的作品

数量,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二百四十七首,另一种是二百五

十首,均可见于不同版本的《西昆集》杨亿 自序中。黄永年《释

西昆酬唱集作者人数及篇章数》指出:

余藏康熙时虞 山周桢、云间王图炜合注原刻本及《 四

部丛刊》重印本影印明嘉靖高邮张蜒玩珠堂刻本,杨序此

处皆作“凡五七言律诗二百四十七章,其属而和者又十有

五人",初不如《四库》收朱俊升本所云。③

曾枣庄《 }八西昆体》进一步指出:

明本、周王合注本皆谓“五七言律诗二百四十七章,其

属而和者又十有五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

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钱曾《读书敏求记· 西昆酬

唱集跋》亦作“二百四十七章”。其他版本的《西昆酬唱集

①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年版,l 6一l 7 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645 页。 。

③ 清周桢、王图炜注《西昆酬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5 年版,附录 1 页。

2 .5

西 昆体研究

序》“,二百四十七章" 多作“二百五十章" ,而今存各种版本

的《西昆酬唱集》诗的首数实际相 同,如前表所列,实为二

百五十首。①

根据黄先生和曾先生所言可知,关于《西昆集》中的作品数

虽有“二百四十七章”与“二百五十章"两种不同的说法,现存各

种版本所收的诗歌“实为二百五十首”。

随着上述这些书逐渐成为全国高校中文系的教材,其影响

也扩大到全国并一直影响到今天。正是因为学界普遍把西昆体

看作一种“逆流" ,对其持批评态度,所以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

间里,竟然没有一篇真正探讨西昆体的论文发表。虽然说从建

国到改革开放这么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古代文学研究受到政治

的干扰和限制,但毕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在这段时间

内,解放前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西昆体研究不但没有取得哪怕

一点点进展,反而大大地退步了,这是非常令人叹惋的。

巧合的是 ,在这一段时间内,海峡对岸的西昆体研究也没有

开展起来。据周益忠《诗家总爱西昆好——重新解读西昆体》

一文的注释,可知仅有两篇相关的文章:黄启方《宋初诗坛与西

昆体》(1 969 年国科会研究报告 )和简锦松《西昆体小史》(载散

文集《不会飞的苍蝇》,台湾民众 日报出版社,l 97 1)。这虽然比

大陆对西昆体全部否定不加研究要好一点,但也没有多少成果

可以称道。个中原因可能是解放前致力于西昆体研究的学者郑

再时和王仲荦都留在了大陆,而台湾反而没有这方面的风气吧。

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是“西昆体"研究的第三个阶

① 《论西昆体》,33 页。

段。改革开放给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开放的环境,西昆体研究

不但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如白

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一文虽然没有直接肯定西昆体的价

值,但列举了欧阳修、黄庭坚、田况等多人对西昆体的肯定之词。

作者最后总结说 : ,

西昆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更多的方面加以研

究,找出它失误的根本原因及其某些可取之处,以认定它在

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是容易

的,但不能说明什么问题。①

这可以代表改革开放早期学界对西昆体的基本态度,而这

样的态度也使得西昆体研究逐渐为人所重,并在以下几个方面

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首先是普及性的介绍与评述为西昆体研究创造了氛围。由

于建国以来西昆体一直被全盘否定,只有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破

除人们的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西昆体研究才能顺利开展。

这时期出现了许多从正面介绍、评价《西昆集》和西昆体的文

章,都是这一需要的产物。如莫砺锋《西昆诗派》一文说:

我们认为虽然西昆诗派的创作成就不是太高,又有不

少缺点,但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它毕竟有一些积极作用,

不能把它看成一无是处的“文学逆流”。②

它如杨牧之《<西昆酬唱集>刍议》(《读书》1 982 年 4 期 )、

朱大刚《读<六一诗话>评西昆诗》(《华东师大学报》1 983 年 3

① 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l 986 年 3 期,62 页。

② 莫砺锋《西昆诗派》《,古典文学知识》1989 年4 期,54 页。

西 昆体研究

期)、肖瑞峰《重评 <西昆酬唱集>中杨亿的诗》(《文学遗产》

1 984 年 1 期 )、金启华《西昆体评价》(《齐鲁学刊》1 985 年 3

期 )、滕振国《浅论西昆体》(《江西大学学报》1 987 年 1 期 )、张

展《“西昆体”浅谈》(《文史知识》l 988 年 5 期)、谢珊珊《西昆派

杂说》(《九江师专学报》l 989 年 4 期 )、吴小如《“西昆体”评议》

(《文学评论》1 990 年第 5 期 )、曾枣庄《怎样读 <西昆酬唱集>》

(《古典文学知识》1 996 年 2 期 )、方智范《杨亿及西昆体再认

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 )等等,都是这类作

品。这种大规模的介绍和评议,是西昆体研究史上从没有出现

过的新现象,有力地扭转了前一阶段人们对西昆体的错误认识,

表明西昆体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介绍和评议推

动了西昆体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预示着西昆体研究高潮即将到

来。

其次表现为对《西昆集》的重新解读,对其版本、作品编年、

作者考证、作者年谱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进展。1 980 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王仲荦的《西昆酬唱集注》,1 985 年上海古籍出

版社影印出版了清人周桢、王图炜注的《西昆酬唱集》,1 986 年

齐鲁书社影印出版了郑再时的《西昆酬唱集笺注》。这三个注

本的出版,作为最基本的研究资料,对西昆体研究产生了非常积

极的影响。曾枣庄于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专著《论西昆体》(台湾

丽文文化公 司,1 993 ),其前 四章《<西昆集 >行 ,风雅一变》、

《“疑义相与析"——杨亿<西昆酬唱集序 >的歧解辨析》《、只托

微词荡主心》《、雕章丽句,脍炙人口》都是针对《西昆集》本身的

研究。台湾的周益忠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也连续发表了几篇专

门的文章,如《诗家总爱西昆好——重新解读西昆体》(《第五届

文学与美学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 ,l 995 )、《再论西昆

2 片

体衰落之因缘——并说所谓“昆体工夫 "》(《东亚汉学论文

集》,台湾学生书局,1 997 )、《由咏史诗看西昆体与义山体的异

同——兼论二者在咏史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宋代文学研究丛

刊》第三期,高雄丽文文化,1 997 ) ,之后他又连续撰写出《从唱

和诗的角度解读西昆酬唱集中的咏物诗》(《宋代文学研究丛

刊》第五期,1 999 )《、祥符诏书与昆体诗和意不和韵的关系》(彰

化师大《国文学志》第三期,1 999 )《、论西昆体的用典与其展现

的意义》等几篇,对不同的角度对《西昆集》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这些论文后来结集为《西昆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 999 )。

单篇的论文如陈植锷《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文史》2 1 辑,

1 984 )对《西昆集》中参与酬唱的众作者的生卒年进行了详细的

考订;曾枣庄《<西昆>十题》(《国学研究》第四卷,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97 )对《西昆集》的版本和历代刊刻情况进

行了详细的考察;祝尚书在《<西昆酬唱集 >二考》(《文献》200 1

年 2 期 )对《西昆集》的作者数与作品数,进行了新颖的考证。

它如曾枣庄《论 <西昆酬唱集 >中的作家群》(《文学遗产》1 993

年 6 期)《、<西昆酬唱集序>的思想倾向》(《中国典籍与文化论

丛》第二辑,1 995 )、王小丽《论 <西昆酬唱集 >’诗人与西昆体》

(《上海大学学报》2003 年 5 期 )、鲁茜《从编排体例看 <西昆酬

唱集>的内容价值》(《牡丹江大学学报》2003 年 3 期 )、滕春红

《西昆酬唱产生原因浅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 年 3

期 )、储泰松《 <西昆酬唱集 >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 比

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 年 2 期 )等等,也都是这方面的文

章。 . ,

其三 ,不但关于西昆体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得到进

一步深入,而且对杨、刘等西昆作家的个别研究也取得较大的成

2 0

西 昆体研 究

绩。有些文章侧重于探讨西昆体盛衰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如

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南京师大学报》

1 989 年 1 期 )、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1 994 年 l 期 )、杨旭辉《西昆体的形成及其对宋代诗风的开

创意义》(《吴中学刊》l 995 年 1 期 )、张鸣《从“白体”到“西昆

体"——兼考杨亿倡导西昆体诗风的动机》(《国学研究》第三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5 ) 、笔者《从<武夷集>到<西昆集>——

西昆体形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文学遗产》2002 年 4 期 )、

笔者《北宋进士科考试与西昆体之兴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 )等等;有的侧重于探讨西昆体与李商隐诗歌之间

的关系,如笔者《从 <西昆集 >与义山诗的比较中看西昆体的独

特价值》(《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 3 期 )、滕春红《西昆诗

人对李商隐诗歌的继承与变革》(《石油大学学报》2004 年 5

期 )、滕春红《义山家法与西昆风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

年 4 期 );有的侧重于辨析西昆体与白体之间的关系,如徐志啸

《王禹僻反对过西昆派吗——与霍松林同志商榷》(《社会科学

战线》1 984 年 3 期 )、傅蓉蓉《论杨亿与王禹僻诗学思想之离合

及西昆体之诞生》(《中国韵文学刊》200 1 年 2 期 )、笔者《宋初

诗歌对杨亿和西昆体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 5

期 )、笔者《王禹偶与西昆体关系之辨正》(《阜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3 年 6 期 );有的则侧重于表现西昆体对“宋诗"的影响,

如谢思炜《试说“欧公变昆"》(《古典文学知识》1 98 8 年 6 期 )、

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湛江师范学院学

报》1 994 年 3 期 )、刘志毅《“以学问为诗"初探——江西诗派一

个理论问题的溯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 998 年 5 期 )、笔者

《西昆体与欧王苏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 5 期 )、罗

?,)

山鸿《浅论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学

报》200 1 年 3 期 )、李贵、苏玉君《甜美而有用:西昆体的诗歌理

论与实践》(《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 1 期 )、马东瑶

《庆历诗风的形成》(《文学遗产》2002 年第 2 期 )、笔者《试论梅

欧诸人的近体诗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阜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4 年 2 期 )、张小燕、刘德清《出入西昆,走进宋调——浅

谈欧阳修早期诗歌创作》(《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 年 7 期 )、王

丽珍《论“西昆诗"的进步地位》(《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9 年 4 期 )等等。这些文章对西昆体的不同侧面进行思考,

把西昆体研究引向了深人。

对个别西昆诗人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最主要是

对杨亿、丁谓和晁迥的研究。先说关于杨亿 的研究。许振兴

《辩<宋文鉴>的一首杨亿佚诗》(《文学遗产》1 988 年 5 期 )、许

振兴《杨亿佚诗辑录》(《文学遗产》1 990 年 l 期 )、许振兴的《杨

亿佚文辑校商榷》(《古籍整理学刊》1 994 年 4 期 )等是辑佚;黄

景容《评杨亿的诗》(《福建论坛》1 982 年 3 期 )、方智范《杨亿及

西昆体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 6 期 )、鲁茜《论

杨亿的诗歌美学理想——兼论西昆体被误读之原因》(《宁夏大

学学报》2004 年 3 期 )、段莉萍《对 <西昆酬唱集 >中杨亿诗思想

价值的再评价》(《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期 )、邹 自振

《杨亿与西昆体诗歌》(《福建乡土》2006 年 4 期 )、田景丽《杨亿

身世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平原大学学报》2007 年 3 期 )、

田景丽《杨亿与王禹僻交游及诗学继承》(《河南商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 年 1 期 )、田景丽《论杨亿文学作品风格的演

变》(《新乡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8 年 1 期 )等是对杨亿诗歌

及其诗学思想的探讨;吴宁《杨亿的政治风骨》(《华夏文化》

? ,

西 昆体研 究

2002 年 1 期)是赞美其人品;赵治中《杨亿在处州任上》(《丽水

师专学报》200 1 年 1 期 )则对杨亿出任处州知州的史实加以考

证辨伪,同时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其相关诗歌进行了分析。本阶

段杨亿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李一飞《杨亿年谱》(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2 )的出版。该书不但对杨亿本人的事迹和交游进行详

细的考证,而且对其作品进行了编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

的便利。

研究丁谓的主要是 日本学者池泽滋子,其《丁谓 <青衿集 >

中诗多数存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98 年 2 期 )一文认为

丁谓的《青衿集》中作品大量存世,保存在明人所编的《诗渊》

中;在其论文《丁谓不应归人西昆派》(四川大学学报 1 998 年第

4 期 )中,她认为丁谓《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品绝不亚于其他作

者,他完全可以作西昆体诗;但他其它的诗歌多与此不同,所以

他不应归人西昆派。其专著《丁谓研究》(巴蜀书社,1 998 )不但

考察了丁谓一生的政治功过,还分青年时期、任地方官时期、在

朝为官时期、晚年时期等几个章节对丁谓的文学创作和成就进

行了全面而深人的分析和考察。该著还附录了作者编写的一份

非常详细的《丁谓年谱》,也是新时期丁谓研究的重要成果。此

外的相关论文,有刘广丰《丁谓与宋真宗朝 的“天书封祀”》

(《学习月 刊》2008 年 1 8 期 )、王 瑞 来《宋 代 权 相 第 一 人

(上 )——君臣关系个案研究之五:丁谓论》(《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9 年 4 期 )两篇,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的。

关于晁迥的论文有漆侠《晁迥与宋学》(《河北大学学报》

1 996 年 3 期 )、刘焕阳《北宋初晁迥在文学与理学发展中的地

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 2 期 )、李朝军《晁迥与宋初

? 2

文学》(《四川大学学报》2005 年 3 期 )、张剑《晁迥及其文化意

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5 期 )、何新所《文元心

法——晁迥三教思想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 年 3 期 )、张

培锋《晁迥:清言小品创作的先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4 期)、潘守皎《王禹僻与晁迥的文学交游》(《山东大学学报》

2008 年 1 期 )、赵艳喜《论北宋晁迥对自居易的接受》(《广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8 年 4 期 )等几篇,文章虽然不多,但涉及

的方面比较广泛。

此外《,西昆集》中的其他十多个作者很少单独进入研究者

的视野,仅有谢宇秋《刘筠生卒年考》(《东北师大学报》1 985 年

4 期 )、吴国武《钱惟演与宋初诗歌的嬗变》(《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9 年 3 期 )、浅水《舒雅并非状元》(《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3 年 1 期 )、卢衍盛《张咏:宋初政治文化重建背景下的新

型人格》(《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 5 期 )、伍联群《北宋文

人张咏入蜀述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 2 期 )等都很

少的文章。

其四是对于后进作家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这也是新

时期西昆体研究的突出特点。把后进作家作为总体进行研究主

要有:祝尚书《论后期“西昆派"》(《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 5

期 )认为后期“西昆派”作家改造前期西昆派“富贵语”而善说

“气象",突破“台阁体"而力求平淡,崇敬杜甫而追求真诗,在表

达艺术上有了改进和提高。这些变化,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

影响的结果。祝先生从当时整个文学发展的全局去考察,故所

论颇为严谨。段莉萍的博士论文《后期“西昆派"研究》(四川大

学,2004 )将后期“西昆派"作家分成夏竦、胡宿、王硅;晏殊、王

琪;宋庠、宋祁兄弟;文彦博、赵扦四类,并对每个诗人的诗歌风

? ?

西 昆体研究

格分别进行了概括和分析。笔者《论“西昆后进"对杨、刘诗风

的改造》(《文学评论丛刊》第 8 卷第 1 期,2005 年 6 月 )认为

“西昆后进"的诗风是几经变化的:晏殊标举“气象" ,诗歌呈现

了清新流丽的新特色;胡宿和宋庠、宋祁兄弟转而用诗歌表现忧

生之嗟和怀才不遇,在用典和造语上求深求怪;赵扑和文彦博学

习晏殊,尤其是赵扑对白居易的推崇和仿效,使得西昆体丧失了

自己的特色,又回到了白体。刘磊《论西昆派后期诗风对欧梅

诗歌革新的意义》(《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 4 期 )侧重于

探讨西昆后进的诗歌对于梅尧臣、欧阳修开创宋诗的启发意义。

对具体后进作家的研究文章则主要集中在晏殊、宋祁、赵扑

等人身上。研究晏殊的文章最多,但大多集中在对其词的探讨

上,其馀的作品主要有何剑叶《沉寂中的酝酿——论晏殊诗及

其在宋初诗歌发展中的地位》(《抚州师专学报》1 995 年 3 期 )、

刘乃昌《柳絮池塘淡淡风——浅议晏殊诗风》(《名作欣赏》1 989

年 3 期 )、王德明《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2

年 1 期 )、王丽洁《论晏殊思想性格中的儒释道结构特征》(《海

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2 期 )、程安庸《晏殊评说》(《求索》

2005 年 4 期 )、周保平《宋人晏殊任相时间考》(《史学月刊》

2005 年 9 期 )、李海燕、温晓晖《浅论晏殊诗歌的艺术风格》

(《科教文汇》2006 年 1 期 )、洪关流《晏殊诗词合流探源》(《杭

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 年 3 期 )、段莉萍《北宋太平宰

相晏殊的诗学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 年 4 期 )、韩梅

《试论晏殊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期 )、赵静《试论

晏殊词的主体介人性与情感流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 6 期 )、张丽华《晏殊词中的政治家性格》(《陨阳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年 1 期 )、齐淼《晏殊与后西昆体》(《和

?刁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年 6 期)、谢琰《晏殊诗“富贵气象”

新论》(《江淮论坛》2009 年 3 期 )、唐红卫《梨花院落溶溶

月——论晏殊之诗的富贵气象》(《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年 3 期 )等十几篇,从不同的方面对晏殊其人及其思想和

文学进行了探讨。

研究宋祁的文章有单长江《“西昆馀绪"宋子京 :浅谈宋祁

的文学思想》(《成宁师专学报》1 996 年 2 期 )、陈冠明《“三十六

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流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 4 期 )、何灏《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简

论》(《 自贡师专学报》2003 年 1 期 )、段莉萍《从“体规画圆’?到

“自名一家"—— 试论宋祁的文学思想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及其

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 1 期 )、段莉萍《试论宋祁

对“西昆派”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年 2 期 )、段莉萍《试论宋祁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江汉

论坛》2004 年 2 期 )、夏先忠《宋代诗人宋祁近体诗韵研究》

(《怀化学院学报》2007 年’2 期 )、段莉萍《将飞更作 回风舞,已

落犹成半面妆——宋祁的诗歌创作及其意义》(《重庆工商大学

学报》2007 年 5 期 )、夏先忠《北宋诗人宋祁古体诗韵考》(《成

都大学学报》2008 年 1 期 )、杨晓霭《宋祁“乐府声诗并著’?的创

作与宋初“士大夫之词".》(《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年 4

期)、许菊芳《宋祁诗歌题材初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

版)》2009 年 3 期 )等十多篇,主要涉及宋祁的文学思想和包括

诗、词、辞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 ‘

赵扑也受到较多的关注,有袁在平《赵忭其人及其所作三

游洞、下牢溪诗》(《三峡大学学报》2002 年 6 期 )、詹亚园《赵扑

<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诗写作时间考》(《浙江海洋学院学

? S

西 昆体研 究

报》2003 年 4 期 )、詹亚园《<清献集 >所见之赵扑兄弟事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 年 3 期 )、段莉萍《从“工丽妍妙"到

“清新律切"—— 试论北宋中期诗人赵扑的诗风变化》(《求索》

2004 年 4 期 )、赵润金《赵忭两篇文之 自注考》(《内蒙古农业大

学学报》2005 年 4 期 )、袁瑾、詹亚园《赵扦与曾巩交游事实略

考》(《浙江社会科学》2006 年 3 期 )、白效咏《赵扑与范镇之

争——仁宗朝台、谏关系个案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 6 期 )、张其凡《“铁面御史"赵扦生平考述》(《暨南学报 (哲

社版)》2008 年 5 期 )、赵润金《赵扑是开宋调诗人群之一》(《中

国韵文学刊》2008 年 3 期 )等几篇研究文章。 .

关于文彦博,侯小宝先后发表了《文彦博与洛阳耆宿诗会

论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期 )、《文彦博年谱稿》

(《晋中学院学报》2007 年 1 期 )、《情新 因意胜,意胜逐情

新——文彦博<枋 口作 >解读》(《名作欣赏》2007 年 6 期 )等几

篇文章6

比较而言,其他的西昆后进仍然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仅见

陶文鹏《论胡宿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北京大学学报》2006

年 1 期 )、邓国军《诗学“活法”说不始于吕本中——兼论胡宿对

西昆体的继承与突破》(《文学遗产》2009 年 5 期 )、谷曙光《论

王硅的“至宝丹”体诗》(《文学遗产》2005 年 5 期 )是对胡宿和

王硅的专门研究;刘培《雍容闲雅的治平心态的流露——论宋

庠\宋祁的辞赋创作》(《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1 期 )中论

述了宋庠的辞赋 o 、

最后,从研究队伍方面来看,也显示出了新的气象。这可以

从几个方面得到反映:(一 )、不但大陆两岸共 同参与,互相推

动,连外国学者也积极参与。随着国门的打开,海峡两岸的学术

? 6

交流变成了现实。曾枣庄《论西昆体》一书是 1 993 年在台湾出

版的,激发了台湾学人的西昆体研究热情。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所收的文章就主要是在曾著的影响下

写成的。台湾出版的这两本著作,又大大推动了大陆学者的研

究。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 目前西昆体研究在海峡两岸

同时开展,而且互相影响,但大陆学者无疑是其主力。日本学者

池泽滋子对丁谓的研究,又使得西昆体研究开始走出了国门。

(二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湘潭师范学院的李一飞

(1 93 3一 )、四川大学的曾枣庄 (1 937一 )、祝 尚书 (1 944一 )三位

先生,都是德高望重的学界老前辈,他们带头研究西昆体,写出

具有重要意义的西昆体研究论著和论文,为后学树立了良好的

榜样。周益忠和池泽滋子正年富力强,大陆上的众多研究者也

多为中年人和青年人。再以西昆体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 目的来

说吧,仅就笔者所知,有陈致《宋初诗风与西昆体》(南京大学,

1 988 )、笔者《论西昆体的几个问题》(扬州大学,1 999 )、滕春红

《西昆体和西昆作家》(陕西师范大学,2002 )、孙华媛《西昆体研

究》(复旦大学,2002 )、王小丽《西昆酬唱集研究》(上海大学,

2004 )、刘彦《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湖南师

范大学,2004 )、刘 良政《西昆体新论》(安徽大学 ,2005 )、吕维

《西昆酬唱集研究》(贵州大学,2005 )等多篇。各个年龄段的学

人都积极参与,是西 昆体研究走 向繁荣和深入 的重要条件。

(三 )、四川大学已隐然成为西昆体研究的重要基地。虽然从表

面上看,目前从事西昆体研究(包括偶而从事相关研究 )的学者

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海内外,但事实上西昆体研究是有一个中心

的,就是四川大学。曾枣庄、祝尚书二位教授不但 自己写出了价

值很高的西昆体研究的论著和论文,还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刁7

西 昆体研究

池泽滋子是曾先生的访问学者,其对丁谓的研究差不多是曾先

生的命题作文;近年来连续发表了很多西昆体研究论文酌段莉

萍是祝先生的博士生;笔者在 1 998 年开始确定以西昆体作为硕

士论文选题时曾向曾先生求援,先生慨然相赠在台湾出版的著

作《论西昆体》和池泽滋子的《丁谓研究》二书,对我是很大的鼓

励和帮助。可以这么说 ,在曾、祝二前辈的带领和培养下,目前

的西昆体研究已有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研究者。

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学

者,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学者,对西昆体研究投人了越来越多

的精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昆体

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范围由原来的《西昆集》研究扩展

到对杨、刘乃至晏殊和宋祁等人的研究,研究的文体也从诗歌扩

展到词、骈文和辞赋 ,研究队伍越来越大,成果也越来越多 ,但在

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

一步深入和提高。

其一,单篇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多数文章是偶尔涉猎,与此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深入、系统的研究专著还很少见。以近年出

版的几种相关著作来说吧。木斋《宋诗流派》将西昆体列为一

章《初宋的归结:西昆体》,作者认为“西昆以其堂庑特大、气象

宽大的风格改造白体的浅易,以其深邃的意蕴、学识、措词、典故

来矫正晚唐体的狭窄,为后来者开出了一条合于宋代文化知识

结构的创造道路" ①,但全章主要只是对西昆体和杨亿、刘筠、

钱惟演作简单的介绍。程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一章《从

① 木斋《宋诗流派》,京华出版社,1999 年版,68—69 页。

绪 论

“西昆体”到“后西昆体"》,作者认为从“西昆体”诗人到“后西

昆体"诗人“,构成了真宗朝后期、仁宗朝前期乃至于整个仁宗

朝诗风蜕变的重要环节”①。它如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

究》论及西昆体的只有一节《西昆体与“元和体”的雅化——杨

亿等人提倡学习李商隐的动机》②,吕肖奂《宋诗体派论》有一

节《西昆体》③,张海鸥《北宋诗学》中有一节《“西昆体”及其诗

人的诗学思想》④,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有一节《西昆体:典丽

诗风与艺术理想的雅化》⑤,都是用一节的内容,对《西昆集》、

或者西昆派、或者西昆后进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进行了简述。

跟以上诸书相比,曾祥波《从唐音到宋调——以北宋前期诗歌

为中心》一书把宋初诗风的转变开始追溯到中唐,作者的研究

重点是在宋初,而关于西昆体的内容不但有完整的一章,而且在

探讨西昆体的产生与类书之间的关系上也能别出新见。总的说

来,受作者思想见解、全书框架结构和篇幅长短等方面的限制,

这些著作对西昆体还基本停留于平面的介绍,或者虽然在某个

方面有可喜的突破,但却没能进一步深入。

就专门的研究著作而言,曾枣庄《论西昆体》(台湾丽文文

化公司,1 993 )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现的西昆体研究著作。作

为最早的西昆体论著,该书一方面与当时较多出现的介绍性文

章在内容上保持了一致,即用大部分篇幅对《西昆集》的内容和

①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39 页。

② 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366—

370 页 o 。

③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26—40 页。

④ 张海鸥《北宋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39—50 页。

⑤ 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247—253 页。

.亨9

西昆体研究

艺术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说,另一方面也对《西昆集》的编

撰时间、作品创作时间、一些相关作家的“西昆派”身份以及他

们的创作情况加以探讨。对于此后的西昆体研究,曾先生的著

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海峡两岸西昆体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再以近年来完成的以西昆体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来说,

目前笔者所知道的有三份: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上

海师范大学,2002 ;文汇出版社 2004 出版 )、段莉萍的《后期“西

昆派"研究》(四川大学,2004 )和许琰的《<西昆酬唱集 >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2007 )。这几本论文各有侧重,傅作关注的是

西昆体的诗学理想、诗歌体式以及对于宋诗特点的形成所产生

的作用;段作按照风格的不同,将划定的几个后期“西昆派”作

家分成几个类别,每类中逐人分别进行作家介绍和诗歌探讨;而

许作的长处在于对《西昆集》作品成书、版本源流等问题进行了

考证并突出了《西昆集》在辑佚、校勘、总集编纂等方面的文献

学价值,对《西昆集》的体例和选诗特点进行了归纳。三书固各

有所获,对所探讨的问题思考也比较深人,但都不是对西昆体的

整体研究 。

其二,现存成果的分布很不均衡,需要有意识地填补某些不

足。如目前对于前期诗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亿身上;仅仅是

由于日本学者池泽滋子的加入,丁谓才偶然受到了重视;而和杨

亿齐名的刘筠与钱惟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迄今为止,专门研

究他们的文章只有一两篇,更不用说专著了。这固然有史料上

的原因,即他们的作品除见于《西昆集》者保存不多,但学者对

他们不够关注也是重要的因素。这种情况在对西昆后进的研究

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如果说《西昆集》中的多数作家没有受到

刁,)

学者的重视是因为存诗太少的话,晏殊、胡宿、宋庠、宋祁、文彦

博、赵扑、王硅等后进诗人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流传到今天,也

同样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重视,有限的文章还集中在晏殊、宋祁

和赵扑三人身上,其他人甚至没有被注意到。如果不有意加强

对这些被忽略的作者的研究,对西昆派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其

结论也必然是不准确的o

《西昆集》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多

的成果,但对其内部的作品,至今还缺少细致的比较和研究。就

作者而言,杨亿、刘筠和钱惟演的作品都有几十首,这些作品除

了共性以外,难道就没有属于作者的个性特征? 就作品而言,既

然有咏史、咏物等题材的不同,那么题材的不同难道就投有带来

艺术上的不同吗? 即便是在同一类题材中,具体对象的不同,也

必然会对诗歌创作产生一些影响,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

那么,应该怎样概括出这些特征? 就创作而言,原唱与和答也应

该对诗歌的特点具有影响,这些影响是怎样体现的? 诸如此类

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都似乎还没有得到体现。笔者期望

能早 日看到这方面的成果。

目前对西昆派的研究已被分成了对前期作家和对后期作家

的研究,这比过去仅仅研究《西昆集》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即使同属西昆派,即使都

是西昆体,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并不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对

每一个西昆派成员的诗歌进行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如

此就不能显示西昆体丰富多彩的面貌。另二方面,受时代风气

和其它社会原因的影响,不同作者创作的西昆体诗歌在相同的

时间段也会具有相近的特点 ,从而使西昆体的主体风格几经变

化。西昆体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只有前期风格和后期风格那么简

4 /

西 昆体研究

单,而是有着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深

入 的研究 。

从外部关系说,关于西昆体与白体之间的关系、西昆体与科

举考试的关系、西昆体与馆臣的工作性质之间的关系、西昆体与

宋初学风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都还比较薄弱,这也应

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此外 ,从近年来新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看,对别人的相

关研究成果关注不足的问题似乎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以上

面已经说过的几本博士论文来说吧,全都没有注意到周益忠在

台湾的西昆体研究成果和他 1 999 年在台湾学生书局结集出版

的《西昆研究论集》,.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曾枣庄 l 993 年在台湾

丽文文化公司出版的《论西昆体》。许琰的《<西昆酬唱集>研

究》在参考文献里提高了《论西昆体》一书,但在正文中没有涉

及,可能并没有见到该书。当傅蓉蓉撰写博士论文《西昆体与

宋型诗建构》和将其修订出版的时候,本来应该都有机会参阅

这两本图书的,可能是因为学校图书馆没有收藏而错过了机会。

而段莉萍本人就是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曾先生近在咫

尺,竟然也没能向先生借阅《论西昆体》一书,真是令人惋惜。

又如中华书局刚刚出版的张兴武《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

一书,关于西昆体的内容 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从作者的注释看,

他对三十年来的西昆体研究成果竟然是毫不关心‘。

其三,现有的研究中也有一些错误倾 向和错误认识需要澄

清和改正,以保证研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的错误是

带有倾向性的。巩本栋师在《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文曾指出 :

关于《西昆酬唱集》的研究,现在 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八

视 ,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我们认为,有些研究似乎又走得远

了一些,不免有求之过深的地方……

这里看杨亿、刘筠与李宗谔的《汉武》诗。三首诗都批

评汉武帝求仙的愚妄,但所取的角度却并不相同。杨亿之

作是原唱,前三联句句写实,又句句语含讽刺;通篇不加议

论而句句议论,尾联则反讽,尤见笔力。刘筠的和作不同,

前两联正面写汉武帝的求仙,“五六言兴亡之运,理所必

有,虽汉武帝之力钜心劳,终亦无如之何也”,也是正面批

评。尾联则是连当日批评汉武帝的司马相如一并捎带着作

了批评。李宗谔和作与杨、刘又有不同。他着眼于汉武帝

的生前死后,将其生前的奢侈享乐,寻求不朽,与其身后茂

陵松柏冷落萧条的景象,构成鲜明的对比。前盛后衰,效果

强烈。论者或以为是谏宋真宗信王钦若之说,造为祥瑞,东

封泰山。其实,宋真宗东封泰山要在作此诗两年之后(即

大中祥符元年 ),很难相信诸位馆 臣当时已有先见之明。

其它像《南朝》、《明皇》《、成都》等咏史诗,是否为讽刺宋

真宗之作,实在也大为可疑。①

巩师批评的这个错误倾向,在目前的西昆体研究中非常普

遍。笔者以前所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也有对西昆体的讽刺意义

“求之过深”的地方。西昆诗人那些咏史诗的写作,固然可能受

到现实中某些具体事件的启发,但主要还是因为编写《历代君

臣事迹》时引发的喟叹。这些作品有一定的讽刺意义是肯定

的,但讽刺的基本对象还是那些“历代君臣”,而不一定和现实

① 巩本栋《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2006 年 3 期,165—

1 66 页。

半3

西 昆体研 究

有多少关系。笼统地认为这些诗歌是讽刺真宗时期的朝政,显

然并不符合实际。

有些则属于具体的错误,如张海鸥《宋初“白体"辨》一文

说:

仁宗朝“西 昆体"诗人 中,杨亿、舒雅、刁衙、张咏、晁

迥、李维、李宗鄂 (应作谔 )、张秉等,早年都 曾学“ 白体"。

欧阳修所谓“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 白乐天体”,

就是指这些人。①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这里列举的 8 个诗人中,有 6

人并没有生活到仁宗朝:杨亿卒于真宗天僖四年 (1 020 )《,宋

史》本传记载得很清楚。对其他几人的卒年,陈植锷《西昆酬唱

诗人生卒年考》有认真的考辨。根据陈文,可以知道:舒雅卒于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 009 )以后,享年七十馀;李宗谔卒于祥符

六年(1 O 1 3 ),刁衍卒于同年或稍后,张咏卒于祥符八年 (1 O 1 5 ),

张秉卒于祥符九年(1 O 1 6 ),而生活到仁宗朝的只有晁迥和李维

2 人。既然这些诗人大都没有生活到仁宗朝,怎么能说他们是

仁宗朝的诗人呢? 二是虽然这些人“早年都曾学‘白体’’、,但 自

从大中祥符元年(1 008 )《西昆集》刊行后,这些人就一直被认为

是西昆派,欧阳修所说“常慕白乐天体"的诗人也不应该是指他

们。 。

又如王小丽《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一文认为西

昆体诗风的最初实践者是刘筠和钱惟演,杨亿只是这种理论的

首倡者。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杨亿 自己的话:“近来钱惟演、刘筠

① 张海鸥《宋初“白体”辨》《,中山大学学报》2000 年6 期,1 6 页。

首变诗格”,而杨亿这样说不过是谦虚罢了。北宋人从来没有

怀疑过杨亿开创西昆体的事实,最多是将刘筠与他并称“杨刘"

罢了。曾巩《隆平集·杨亿传》载“:真宗常谓王旦:‘亿词学无

比,后学多所法则 ,如刘筠、宋绶、晏殊而下 ,比比相继……’’连

真宗皇帝都明白地说刘筠为杨亿的“后学"。如此,则王小丽所

谓“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的时间当在真宗咸平末、景德初 "的

结论 自然是靠不住的。其实曾枣庄《论西昆体》一书早就对这

个问题进行了辨析,可惜王女士没有看到该书。

顺便指出的是,在学术腐败越来越为人重视的今天,西昆体

研究中也出现了恶劣的抄袭现象。为了修改这本书稿,我尽量

购买了近几年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发现某出版社近期出

版的某著中关于西昆体研究的一章中,竟然有一节全文抄袭我

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 (仅压缩了长度、改动了少量字句 ),而且

该书在注释或参考文献里都没有提到我的文章 6.再往前追查 ,

竟然发现该作者此前已将该文在某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过一回

了! 大骇之下,我不禁感叹:人们常说做贼心虚,如今偷来的锣

鼓也敢到处敲 !

西昆体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很多的学者付出更多

的劳动和汗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书稿却只能选择一些

他人没有关注、或者他人虽已涉足但研究尚不充分的重要问题

进行探讨。作为一本书稿,能在这样的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我就

知足了。这正是本书写作的重要动机。

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不是对于西昆体的全面研究,而是对西昆体研究的几

4 5

西 昆体研究

个基础方面的深入思考。首先对于“西昆体"与“西昆派"等相

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作为正文使用这两个概念的依据;其

次对于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昆体研究进行一番认真的梳

理;最后对本书的内容作简单介绍,勾画出全书的基本框架,体

现出全书的大致脉络。

第一章《西昆派的构成及其著述》是对西昆派的构成情况

及其成员的著述的考订。第一节《西昆派的构成》首先探讨了

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的结盟情况,然后从与前面三人的关系

以及诗歌特点两个方面对《西昆集》中其馀诗人进行考察,最后

再用同样 的办法对西昆后进的构成情况进行考察。第二节

《<西昆集>中作者著述考》对有诗歌见于《西昆集》的诗人的所

有著述进行认真的考察。第三节《西昆后进著述考》则是对西

昆后进的著述情况进行的考察。

第二章《西昆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对西昆体形成、发展过程

的深刻探讨。第一节《白体诗演变:西昆体形成的文学背景》和

第二节《王禹僻:从白体走出的西昆体先驱》结合当时的诗歌发

展状况,从作品、作者和创作方式几个方面探讨了白体向西昆体

发展、演变的必然性。第三节《<武夷新集>:西昆体的形成》则

是对西昆体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的探讨,将《武夷集》与《西昆

集》进行比较,以突出西昆体在形成期和成熟期具有不同的特

征,见出西昆体的变化过程,为第四章探讨西昆后进对西昆体主

体风格的改造埋下伏笔。第四节《以李、唐为宗:西昆派的模拟

与新创》和第五节《从“村夫子"说起 :西昆派对杜诗的学习与发

展》结合西昆派师法的对象,将西昆体与李商隐、唐彦谦乃至杜

甫的诗歌进行比较 ,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昆派在学习李 、唐二人

和学习杜甫的基础上,又积极探讨诗歌的技巧,其作品成就固然

4 6

不及李商隐,更不及杜甫,但 自有其独特的价值。第六节《以诗

赋取士:西昆体与进士科考试之间的关系》则选择进士科考试

这个角度,探讨了文化制度对西昆体兴衰产生的直接影响。

第三章《西昆体的盛世文学特征》是对西昆体特点的重新

把握。第一节《西昆体与白体、晚唐体之不同》认为西昆体与白

体、晚唐体不同,它不是五代诗风的延续,而是杨亿、刘筠等人在

宋代的新创造;西昆体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西昆

体最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作品价值也最高。如果说白体和晚唐

体仍是“唐音",则西昆体已经不是“唐音”了。第二节《西昆体

是北宋盛世滋养的新文学》认为西昆体已经是盛世文学,其理

由是:西昆体产生、兴盛于盛世;西昆体是北宋王朝重文和重学

的结果;西昆体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形式技巧,是宋代建

设盛世文学的结果;西昆体辞采华美,适应了歌功颂德的需要。

第三节《西昆体对“宋诗”的开拓》重点探讨西昆体对“宋诗”发

展产生的影响。“宋诗”以议论为诗,说理成份较重;以才学为

诗,喜欢使用典故;重视技巧,格律精严等几个方面特点的产生,

都可以从西昆体那里直接可’以找到根据,跟西昆体有着明显的

继承关系。

第四章《西昆后进对杨刘诗风的几次变革》是对杨、刘之后

西昆体发展、变化的具体考察。杨、刘之后,西昆后进并没有仅

仅停留在对前辈诗歌的模拟上,西昆体的风格也几经变化。第

一节《晏殊:西昆体由“深"人“浅"的大转折》指出晏殊标举“气

象" ,强调用景物描写来暗示主人公的富贵生活,其诗歌呈现了

清新流丽的新特色。第二节《胡宿和二宋:西昆体 由“浅 "入

“深"的回流》表明胡宿和二宋兄弟的诗歌受到晏殊影响,但鉴

于“气象”说带来的诗风的平浅和柔弱,他们转而用诗歌表现忧

毒7

西 昆体研 究

生之嗟和怀才不遇,并且在用典和造语上深下功夫,求险求怪,

把西昆体引人了绝境。第三节《文彦博和赵扑:回归白体,西昆

体灭亡》认为文彦博和赵扦转而学习晏殊,并借鉴了梅、欧等人

描写自然风光的小诗,诗风趋向清新明快,再次实现了由“深”

人“浅"的变化。他们在内容上洗去了胡宿和二宋的忧虑和感

伤,把诗歌当成了生活本身,特别是赵扦对白居易的推崇和仿

效,使西昆体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最后灭亡了。西昆体本是在白

体的基础上形成 的,这是 由“浅”人“深 " ,之后经过晏殊 的由

“深"人“浅" ,胡宿、二宋的由“浅”人“深”,到文彦博、赵扦的再

次由“深"人“浅" ,特别是赵的回归白体,几经曲折,终于回到了

最初的出发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五章《西昆体的影响》主要探讨西昆体对后世诗歌产生

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几个最重要的“宋诗"诗人的影响。第一

节《欧阳修与西昆体》分析了欧阳修跟西昆体的关系:欧阳修早

年是西昆后进,与西昆诗人关系密切;欧阳修多次肯定西昆作家

的人品和文采;欧阳修诗歌创作保留着西昆体的某些影响。第

二节《王安石与西昆体》探讨的是王安石与西昆体之间的关系:

在北宋大诗人中,王安石和西昆体的关系非常复杂,他早年学习

西昆体,中年反对西昆体,晚年又借鉴西昆体的优点创造“半山

体",西昆体事实上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三节《苏轼与西昆体》

研究的是苏轼与西昆体之间的关系:苏轼及第虽然不是凭借西

昆体诗赋,但他早年就学习西昆体 ,而且一生没有反对过西昆

体;他对西昆派的文学成就和人品加以肯定 ;同时,他学习西昆

体的态度非常积极。第四节《黄庭坚与西昆体》考察的是黄庭

坚与西昆体之间的关系。北宋几大诗人中,黄庭坚最为晚出,但

其诗同西昆体关系却最为密切:一方面,他的诗歌在用典、技巧

4 片

等方面受到西昆体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以杰出的诗歌成

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个江西诗派,从而结束了西昆体

的影响。西昆派活动到仁宗朝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西昆体诗歌

所具有的成就,却一直影响到欧、王、苏、黄这些大诗人的创作,

并促进了他们诗歌某些特点的形成。第五节《西昆体和宋代诗

话的出现》则从诗话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西昆体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

五章之中,第一章是从作者的角度进行的考察,另外四章则

主要是从作品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分别对西昆体形成、繁荣、变

化、衰落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样,几章之

间就建立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致完整的

结构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