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反思,从落实起义人员政策回溯(2)

心路沧桑——从国民党第六十军到共产党第五十军 作者:高戈里


长春解放前夕,鉴于东北解放军正集中兵力会战辽西,毛泽东“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致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落空,因为此时这一带无解放军的主力部队。长春解放当日,毛泽东急电东北解放军首长:

沈敌似已决心撤退,退营口的可能性很大。你们目前第一要紧的部署是:立即令萧劲光、萧华率长春各独立师大部(留两个至多三个独立师在长春一带即够)及十二纵,兼程从抚顺以东进至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退路。

遵此电示,长春围城兵团主力迅即南下。11月2日,解放军攻占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2万人,东北全境解放。14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修正了两个月前中共中央对战争进程的预测,郑重宣告:

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11月18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解放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入关,参加平津战役。解放战争进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加速度进程。

长春起义,避免了对垒两军二十万将士的厮杀,保护了一座东北名城,推进了解放东北及全中国的战争进程。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当我们回首早已载人史册的往事,进入视野的,不仅有时代的辉煌,还有印在岁月中的斑斑血迹、点点泪痕。

国民党军第六十军起义不久,即成建制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政治整训期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控诉运动,启开了士兵们泪腺上的闸门。面对串串泪珠、涟涟泪水汇成的泪河,少数军官竞日惶惶,终日戚戚,狼狈不堪。

两年后,其中一部分人在新中国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追究了既往的“历史罪恶”,付出了血泪浇铸的人生代价。

又过了二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依据当年“既往不咎”的政治承诺,相继给被判刑、管制的起义人员落实了政策。

于是,有人批评当年对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改造工作“左”了。

接着就是一些“知识精英”对中国共产党“左祸横行”的抨击。

然后,就是这帮书斋秀才借“文化反思”,指责20世纪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没有选择改良是“百年的疯狂与幼稚”,并且使这种思潮向整个社会扩散。

再后,就是被颠覆了的史实以及由此生成的否定中国革命的思潮统统被收入西方意识形态武库,进而为其实施“颜色革命”的战略出击服务。

然而,让许多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是,那些饱经沧桑的国民党起义人员虽然在共产党的铁窗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管制下,备尝苦楚,但有怨无悔,至死不改当年追随曾泽生将军的人生抉择!

反思历史,不能孤立地看一人一事,不能静止地看一时一刻,也不能机械地评判功过得失。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历史曲折,应该放到当时国民党起义部队改造史的长背景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反思。

历史,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大河,有深谷、激流、回湾,有礁石、沙渚、险滩,每一段河道的水势和流向,都是其依山顺势的自然选择。

作为大禹的后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认真真地解读,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什么,层层叠叠地阻挡了奔涌不息的江水一泻千里的东行流向?是什么,将桀骜不驯汹涌澎湃的激流导人险象环生百折九曲的回湾?又是什么,让千万支涓涓溪流汇聚成烟波浩渺的大江,裹沙挟石,撞山荡谷,绕过重重峰峦,越过座座礁岛,穿过莽莽原野,历尽曲折,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

还是让一幕幕已经逝去并为晚辈陌生的历史画面来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改造,何以既有万众同归的历史必然,又有落实政策的历史曲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