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策略使六国分崩离析,贪生怕死者中饱私囊,爱国志士则血溅黄沙。他因此被封为长史,进而被封为客卿。此时他的政治生涯却发生了一次危机。因郑国渠事件,秦国的宗室大臣们感觉到六国对秦国的愤恨,他们认为李斯之流的客卿都是间谍,于是要秦王下令把他们统统赶走,“请一切逐客”——标准是如此的一刀切,不论客卿对秦国忠奸,统统都“逐”。由此可见秦国宗室大臣们的政治目光是多么的短浅!他们不懂李斯之流来到秦国是求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这和他们出生在楚国、齐国、赵国以至于爪哇国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连至亲骨肉都可杀可剐,怎么会把与自身并无切肤之痛的国家利益放在眼里?李斯很瞧不起这些宗室大臣们。行大运者,非有大善,即有大恶;非有大忠,即有大奸。他自己是哪种人,他不愿多想,但有一点,他对秦国确实是忠心耿耿的。即使他的行为会使自己的祖国楚灭亡,他也不会因此收手。他已经从楚的厕所爬进了秦的粮仓,他正向着自己的目标——一只富贵的仓鼠迈进,这中间可决不允许出一点岔子。李斯急急忙忙上书秦王政,于是就有了那封著名的《谏逐客书》。危机化解了,“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封廷尉”。
当李斯在秦国进行各种政治实践,官运亨通之时,他的老同学韩非却在发愤著书立说,创造精神产品,而且已经有人“传其书至秦”。这种无心之举有时可能引发灭顶之灾,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于是这头驴子便成了一只老虎的丰盛的晚餐。韩非的书传到秦国,死亡也张开大嘴,悄无声息地等待着他。秦王政偏偏就读到了他的《孤愤》、《五蠹》等篇章,说:“哎呀!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跟他交往,就是死去也不遗憾了。”——真有点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风范呢。李斯说,“这是韩非所著的书”,秦王因此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便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对李斯来说,韩非非凡的政治智慧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韩非也得到秦王的重用,李斯的仕途上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在老师荀子那里求学的时候,李斯就知道自己不如韩非。才高人妒,木秀风摧,在李斯眼里,韩非其实是一个障碍,李斯绝对不允许韩非与他同殿为臣。此时李斯完全抛弃了《谏逐客书》中的高调,什么“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什么“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而是完全站在当年秦宗室大臣的立场上说话了。李斯对秦王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听信了李斯,将韩非下狱审问。趁此机会,李斯派人用毒药将韩非毒死了。
还是肉体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