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 作者:尼古拉斯·罗伊尔


本书不敢奢望能做到书如其名。阅读莎士比亚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过,我试着把本书的重心放在阅读体验上,以说明莎士比亚的作品博大精深,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解读;同时也借以说明,慢慢阅读并玩味其作品中某些令人惊奇的细节,会获益良多。阅读莎士比亚,能够极大地深化和丰富我们对自己、他人、语言、日常生活、政治、文化、哲学、动物、宗教、性爱、时间与历史等等的理解。

当前,中小学及大学的英语学习渐趋于注重创造性写作的作用和意义(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诗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书写的故事,等等),我则偏向于提倡创造性阅读的价值。创造性阅读不是杜撰,不是随意解读文本。它要求细致阅读,关注意义的多种可能性。英语作家中,没有谁能像莎士比亚这样,告诉我们那么多有关创造性阅读的东西。怀着好奇心和耐心仔细地阅读他的诗歌和戏剧,会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同时,创造性阅读也涉及创造力和惊奇感——“创造性”与想象、原创有关,与以前从未有过的感悟有关。这在《暴风雨》中就有所体现。爱丽儿在剧中歌唱的“海水的变幻”,变成阅读上或听觉上“富丽而珍怪”的瑰宝。(1.2.404–405)此刻,精灵与辞藻的美妙犹如迷雾散去后一座新岛屿显露出来。读者在那瞬间似乎第一次神秘地邂逅英语。《莎士比亚导读》尝试引出并探讨一些这样的偶遇。

“创造性”(creative)一词没有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不过,可以合理推测他可能用过这词,根据《牛津英语词典》,creative(具有创造能力的,能够创造的,与创造有关的,原创的)这个形容词可追溯到 1513年。莎士比亚在许多场合使用过其同源词,如 create、created、creating、creation和 creature。若要追寻莎士比亚如何卓有成效地运用这些词,可能需要再写本书。我想简单举个例子。《十四行诗第 81首》最后几行是:

我这些小诗,便是你的墓志铭,  L.9

尚未造出的眼睛,将百读不厌;

就算现在的呼吸者,都已死去,

未来人们也会,为你猜测争辩。  L.12

你的这些美德,见诸我的笔端;

永垂不朽于世人的,口碑相传。

如同其他十四行诗( 1609年首次出版),莎士比亚的语言令人晕眩——用词简练但内涵丰富,嬉戏之中不乏严肃。要透彻理解这些诗的内容,我们需要借助注释版,如斯蒂芬 ·布斯( Stephen Booth)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析与评论》(Shakespeare’s Sonnets, Edited with Analytic Commentary)。上面引用的是第 81首的最后六行诗节,诗句中透露出的傲慢自负令人惊叹。这些诗的题赠对象,或许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不管存在与否,诗中没有给出这人的名字,这个反讽倒也恰如其分。多亏诗人的“小诗”,这个朋友将被世人铭记。这里的“墓志铭”指的不是石碑——不像这首诗前文提到的“坟堆”(L.7)和“安葬”(L.8)——而是写作本身。只要人们读到这首诗,这个朋友就将被“流传到永远”(L.5)。这就是诗人“笔端”的力量或“美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