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8)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作者:杨天石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消耗战,但是,他提出的战略原则却是防守战。8月18日,他发表《告抗战将士第二书》,主张“敌攻我守,待其气衰力竭,我即乘胜出击。”“要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以深沟高垒厚壁,粉碎敌人进攻。”9月13日,蒋介石手拟《告各战区全军将士文》,再次强调固守,“虽至最后之一兵一弹,亦必在阵中抗战到底”。10月28日,他在松江召开军事会议,仍然表示:“要严密纵深配备,强固阵地工事”,“要不怕阵地毁灭,不怕牺牲一切”,“我们已移至沪战最后一线,大家应抱定牺牲的决心,抵死固守,誓与上海共存亡”。

要杀敌卫国,自然需要强调牺牲精神,但敌人拥有海、空优势,配备重武器,呆板的防守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最终也难以守住阵地。当时,日方有各种飞机1500架,而中国仅有战斗机、轰炸机300架。8月24日,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云:“连日敌机甚为活跃,全日在各处轰炸,毫无间断,我军日间几无活动余地,威胁甚大。”白崇禧也表示:“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长期抵抗,须另有打算。”淞沪之战,中国军队士气旺盛,英勇抗敌,但蒋介石单纯防御,将几十万精锐密集于长江南岸狭长地区内,层层设防,硬打死拼,大量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是很愚蠢的作战方法。后来,蒋介石回顾淞沪战役,就曾自我检讨,认为自己没有在《九国公约》会议之前,及早退兵于吴福线、乍嘉线阵地,“而于精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坚强之过也”。

“坚强”是好事,但不顾条件,“坚强”太过,没有任何灵活性,就是执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