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吝啬一两回对于玛格丽特来说可能还是挺有趣的,但是若在北帕拉德小店里想只偶尔吝啬一两回却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节俭吝啬也是有好处的。因为玛格丽特·罗伯茨很快就学会了自创娱乐,并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从图书馆大量借书,探索阅读的乐趣。
音乐是玛格丽特发挥创造力的另一种途径。儿时的她钢琴弹得很好,曾多次在当地的音乐节获得奖项。她还有着一副女低音的好嗓子,并参加了卫理公会教堂唱诗班。在唱诗班的演出中,玛格丽特主要演唱清唱剧,包括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还有门德尔松的《以利亚》。玛格丽特对音乐的喜爱继承了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曾经是唱诗班歌手,也是格兰瑟姆乐团的一员。
玛格丽特早年生活的显著特点就是缺乏生活乐趣。但是后来她对此极力否认。在回忆录里,她把自己在格兰瑟姆电影院观看好莱坞电影的热情大大渲染了一番;也向她的第一个传记作者崔西娅·默里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她对大型乐队演奏的音乐和一些音乐家的作品的喜爱之情,这些音乐家包括杰罗姆·科恩、科尔·波特、艾文·柏林、理查德·罗杰斯和劳伦兹·哈特。这些对电影、音乐的品位可能在她十几岁时就已有培养;又或者是玛格丽特自己后来对它们刻意修正的结果,因为成年后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似乎从来没有时间或兴趣想去看电影或听音乐。
少年时代,玛格丽特生活的常规从来不是轻松娱乐而是严格自律,这种自律精神最初养成于童年,并相伴其一生。“在家里我们从来不懒散,”她回忆说,“因为懒散就是罪过。”
然而,玛格丽特还是有过一段惬意的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她忘却现实,彻底放松,懒散度日。然而这绝对不是罪过,因为这段日子是由卫理公会的牧师罗纳德·N. 斯金纳带着她度过的。他邀请11岁的玛格丽特离开父母独自和他一起拜访他在伦敦汉普斯特德的家人。“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星期,”她后来对崔西娅·默里说,“生平头一次享受到了快乐的日子!”
对一个来自小镇、出门最远的一次就是从格兰瑟姆到海滨小镇斯凯格内斯度假的女孩来说,伦敦绝对令她大开眼界,兴奋不已。玛格丽特参观了各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门前的卫兵换岗仪式、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和伦敦动物园。“我们被带到了剧院,欣赏了一部名为《沙漠之歌》的音乐剧。剧院里人头攒动、灯火通明,我非常兴奋。”
近半个世纪以后,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前首相在写作自己回忆录的上册时,以同样的热情强调了这次童年经历的非比寻常。“我对伦敦和斯金纳夫妇依依不舍,他们主随客便、热情周到的款待使我体会到了法国外交家塔列朗的话:‘la douceur de la vie’——生活是多么甜蜜’。”
伦敦这次令人兴奋的旅行和格兰瑟姆工作狂式的冷静生活形成了强烈对比。玛格丽特吝啬的母亲的训诫约束已然开始碎裂。对母亲训诫的怀疑也没有得到母爱的肢体语言的弥补。玛格丽特小时候,尽管比阿特丽斯也拥抱、亲吻过她,也曾抱着她哄她睡觉,但这些母爱特有的肢体接触都少得可怜。玛格丽特自己后来生了双胞胎、做了母亲以后,给孩子的肢体接触同样也少得可怜。玛格丽特的童年难以置信地沉闷且无趣。只工作不玩耍没有让玛格丽特成为一个傻姑娘,反倒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姑娘。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所受到的教育极大地激励了她,这既包括她在格兰瑟姆上学时受到的教育,也包括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