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蒂斯·米尔鲍尔一事表明,阿尔弗雷德·罗伯茨富有同情心,具有国际化视野。他信奉卫理教派,担任格兰瑟姆扶轮社国际服务委员会主席,这些都使阿尔弗雷德得以洞悉纳粹逐渐扩张、侵略欧洲的野心。虽然阿尔弗雷德早先支持内维尔·张伯伦,也支持1938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但德国入侵捷克后,他的政治立场发生了转变。
1939年8月,德军入侵捷克,战争爆发,也立刻影响到了年仅13岁的玛格丽特的生活。学校教室的周围都垒上了防爆沙袋墙,操场一侧挖了战壕,学校里还每天演练如何紧急疏散和躲防空洞。老师们还得练习如何扑灭燃烧弹。
很快,这些演练就派上用场了。格兰瑟姆之所以成为真正的战争前线,部分是因为两家主要的军工厂都设在镇上;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英国皇家空军的很多军官都临时驻扎在这里。
二战爆发最初三年,格兰瑟姆一共遭受德军21次空袭,80个家庭被毁,70人丧生。阿尔弗雷德那时担任主管民防和预备役的总后勤官,负责镇上的防空警报(简称ARP)。因为防空警报员要和监狱长一样值很多夜班,阿尔弗雷德旋即开玩笑说,防空警报的首字母缩写“ARP”其实代表的是“阿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炼狱”。
但忍受这种煎熬的不只他一人。北帕拉德的家里没有花园,没法挖地下防空洞。每次夜里防空警报响起时,玛格丽特和父母只能一起挤在厨房的餐桌底下,等警报完全解除后才可以爬出来。穆里尔那时已经不在家了,她做了一名理疗师,先在伯明翰工作,后来又去了黑潭。战争中姐妹俩因为天各一方,所以有了很多书信往来。据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授权传记作者查尔斯·摩尔说,这些往来信件“展现出的撒切尔夫人的私生活比之前所有其他史料都要多得多”。
其实姐妹俩的通信并没有对1939年至1943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太多的启示。这段时间,玛格丽特还是在格兰瑟姆读书。她信里的主要内容无非还是“埋头苦读”准备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各门科目的成绩(化学、算术、代数成绩优异),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去格兰瑟姆电影院看电影,等等。然而,和姐姐这么多次的通信中,玛格丽特居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战争的话题。
其实战争贯穿了玛格丽特·罗伯茨的少年时期。因为战争,镇上的民居和工厂被严重炸毁,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文法学校被迫停课,身为议员的父亲为备战肩负了更多的责任,格兰瑟姆街上和空中出现了英国皇家空军。所有这一切,都对玛格丽特造成了巨大影响。
林肯郡此时又被称为“轰炸机之郡”;设有皇家空军49个飞机场,第一和第五轰炸航空兵群也在这里驻扎,负责指挥皇家空军在林肯郡的斯坎普顿、科宁斯比、克兰威尔、东柯比和迪格比空军基地。年轻的玛格丽特早已习惯头顶上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传来的轰鸣声,也习惯了在镇里镇外看见驾驶这些轰炸机的飞行员。她的父亲与当时负责“德国鲁尔水坝”轰炸偷袭的飞行中队指挥官、维多利亚十字勋章、金十字英勇勋章、杰出飞行十字勋章的获得者盖·吉布森至少见过一次。玛格丽特自己也多次在格兰瑟姆遇见时任第五轰炸航空兵群司令、空军少将、人称“轰炸机哈里斯”的亚瑟·哈里斯。许多人对哈里斯颇有争议,但玛格丽特·罗伯茨认为他是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