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展才华——父亲的中学时代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 作者:赵修慧


初 展 才 华 因为接触了从上海来的文化名人,看了上海出版 I 的文学书籍、报纸杂志,父亲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到上海去念书!” 父 1923年父亲从高等小学毕业了,他正式向母亲和 亲 祖父提出到上海去读中学的要求。母亲舍不得独生 的 中 子离开,但她在家里没有权,只能把渴求的目光转向 学 公公,希望公公能镇扼住儿子这种非分的念头。 时 我的曾祖父希望孙子能光宗耀祖,也明白接受 代 良好教育的必要,但两个儿子客死他乡的悲剧,他记 忆犹新。他想再等几年,让孙子再长大一些、再懂事 一些再去。这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鞋带散 了还要别人帮着系,一个人到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 被人欺负怎么办? 生病硌痛怎么办? 学坏了又怎么 办? 曾祖父思来想去不放心。可是,我的父亲自己已 在上海民立中学报了名,并被录取了,不依不饶地一 定要去。做爷爷的看着孙子这样有志气 (松江话有 出息的意思),心软了,同意了。但左思右想还是不放 心。突然,曾祖父想起在上海有一个在县衙门做官的 陆姓朋友,何不问问他呢? 说不定他肯帮助,照顾一 下他这个宝贝孙子。陆先生一听说,便满口答应。于 是,开学前曾祖父亲自把孙子送到南市小东门陆家。 从此父亲便寄宿在陆家,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 陆家的宅院比父亲松江的宅院小多了,只有前后 6父亲婚前送给母亲的照片。 母亲在上面写道:“此人是 谁? 他是我的阿璧也。” 二进楼房和东西两厢房,中间是个大 天井。老先生有两房妻室,她们是一 对亲姐妹,姐姐生有四个子女,妹妹 没有生育。最大的儿子名修之,比父 亲大10多岁,已经结婚;二姐郁文虽 已出嫁,但父母宝贝她,用红木家具在家给她布置了一间新房,夫妻二人 常住在娘家;三哥受之,喜欢唱京戏,一个人拿起一把扫帚,也会在天井 里舞弄一番。他已经说好了对象。四妹祖琬,也就是我的妈妈,那时才 12岁,因为比三哥小了8岁,一家人都宠着她。父亲来到陆家,三个兄姐 都叫他“家弟”,对他生活起居颇为关照。只有四妹,不喜欢这个穿土布 长衫,蹬黑布鞋,长得又瘦又黑的乡下孩子,变着花样欺侮他。父母让她 叫父亲为“璧哥哥”,她叫他“屁哥哥”,但父亲不生气,也不在乎。他从 小没有兄弟姐妹,生活孤独无趣,现在有这个妹妹逗乐,他觉得真是太好 玩、太有趣了。 陆家的生活和松江也不一样,虽然都是大户人家,天天有肉吃。在 松江吃肉,肉都要斩过,不是肉丝,就是肉圆子、饭蒸肉、百页包肉;而陆 家吃肉都是大块的:红烧肉、白笃蹄髓,即使是斩碎肉做成的圆子,也大 得改名叫狮子头了,还常常整鸡、整鸭地往桌上端;父亲在家时,和长辈 一起吃饭得等长辈给夹菜吃,而在这里,任孩子们自己挑喜欢的吃;在家 时,只有在节庆日长辈们才喝些酒,而在这里,老先生高兴时,就会拿出 酒来与儿女对饮。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父亲认真地读书,度过了一生 中的第一个转折期。 父亲在民立中学读了一年,这一年中,他接触了上海社会,知道上海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 7《晨曦》第一卷第一期 最好的中学是洋人办的圣约翰中学,最好的 大学也是圣约翰大学,从那里毕业后可以一 步踏入上层社会。他心想,水往低处流,人 往高处走,我宁愿牺牲一年,也要进入这最 好的中学。他心想事成,圣约翰中学录取了 他。但1924年发生了齐卢之战,他不得不回松江,在松江维泗中学补读 半年。1925年春天才入圣约翰中学读一年级。他在中学时国文和英文的 成绩很好,兴趣也高;数学他不喜欢,考试是通过的,但很快就忘掉了,所 以,我们几个子女小时候数学课有问题是从来不去问他的。 父亲在圣约翰中学读了不到半年,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 案”,上海2 000多名学生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举行集 会时,遭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这一事件引起全国公愤,各地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圣约翰大学及中学的学生们于6月3日聚集 在广场上,准备悬挂半旗为死难同胞致哀,哪知美籍校长卜芳济当众撕 毁我国旗,此举激怒了学生和老师们,300多名师生一起愤而离校,决心 再也不接受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中国人要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此后, 由离校学生家长张寿镛、王省三等爱国人士发起,征地、征房、集资、招 聘,短短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光华大学”在 上海成立了,大学还附设中学。 秋季开学时,父亲进入光华附中高一年级。当时入学的还有其他教 会学校的爱国学生。新学校充满一股奋发图强、拯救中华的爱国热情, 圣约翰附中转来的同学更是活跃,处处带头。新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自发地要求在认真读书外,为社会、为学校多做贡献。父亲积极地参加学生自治会的活动,担任学生会出版的中英双文字校刊《晨曦》的编辑 工作。1926年1月20日《,晨曦》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了,封面上印着光华大 学附属中学学生自治会编辑部编。父亲撰写了《发刊词孰 当时有编辑 4A ,父亲任书记。在这一期上刊登有他撰写的《王德尔著 (陶林格兰画 像画)之介绍》,因为文章长,分三期连载。5月1日《晨曦》第二期出版, 父亲撰写了《卷头语》,这时他任中文部主任。6月1日《晨曦》第三期出 版,内刊有父亲翻译的法国莫泊桑原著《爱瓣 7月1日《晨曦》第四期出 版,父亲撰《编辑余谈》o 此后,学生会改选,父亲当选为校刊总编辑。校 刊原来按教会学校惯侧,分中、英文两部,在反帝爱国的思想影响下,父 亲大胆决定取消英文部,扩大中文部,每期十二三万字,主要由本校师生 撰稿,并改为《晨曦》季刊。11月20日第二卷第一期出版,父亲又撰《卷 头语》,发表他译的《奥德赛本事》,并用笔名赵筱延写了《青年之自杀问 题》。他的文章都是自己的学习心得,有介绍英、美作家的,有自己翻译 的但丁、王德尔、莫泊桑的作品,共约六七万字。 当年,几个中学生能编辑出版一本这样规范的校刊,全靠热心老师 的指导和帮助。他们聘有4位老师任顾问。老师没有包办代替、发号施 令,而是放手让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审稿批阅、编 排校对、发行核算,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老师仅仅指导学生如何去向 合适的师生组稿,如何排列目录,重要的文章去请哪位顾问做决断。学 校总务科的老师介绍父亲到浙江路华丰印刷所去接洽《晨曦》的印刷事 宜。父亲到了厂里,看到从机器中不断吐出的一张张散发着油墨味的 彩画,兴奋极了。他心想:一张画,就这样变成了一千张、一万张,传到 千千万万人的手中。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工作! 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 9《晨曦季刊》目录 工作! 我爱这一工作,我想将来就干这 一行 ! 《晨曦》改为季刊后,增加了篇幅,且彩 印封面,扩大发行,面向社会。这时学生会 的经费不够开支了,父亲就去请教一位工商管理专科的老师,老师建议 他向同学家长中经营工商业的或挂牌行医的招揽广告。父亲这个总编辑 便兼了个广告部主任亲自到冠生园、商务印书馆等大企业请赐刊登广告。 这就保证了《晨曦》经济上的平衡。同时由老师出面,请全校同学推销校 刊,并承诺,推销者可得书一册,于是,全市各学校、图书馆、书店等都有 《晨曦》经销处,一本小小的中学校刊就这样被推向了社会。1979年由上 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中《,晨曦》也排列其 中。父亲看后说:‘我一生中能为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出一点微力,根是扎 在光华附中的,我忘不了光华,我更忘不了光华的老师们!” 1928年春,父亲进入了中学生活的最后半年,当时毕业班学生都要 出纪念册,他们中学部就与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一个编委会,合编《光华 年刊》,大家选父亲担任印刷主任,由他负责年刊的印刷出版工作。他去 了商务、中华等几家大印刷厂估价,因索价太高没有谈成,同班广东籍同 学蔡显敏 (上海南京路新雅酒楼老板的儿子)介绍父亲到广东人伍联德 创办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去试试。接待父亲的是专管承印业务的谢志理 先生,谢先生年轻干练,开价合理。生意谈成了,良友公司保证半年内出 书。于是父亲每隔两三天,就拿着年刊的文稿、照片往良友公司跑,有时 在那里看前次发排的校样,有时自己到排字房去看拼版,到印刷机房看 全张大样。一本300多页厚、铜版纸的豪华年刊,不到三个月就全部印制 青年时代的父亲 完成,大家都很满意。从此 父亲与这位广东青年交上 了朋友,而且和营业部、编 辑部、排字房、印刷厂所有 的人员都能称名道姓,寒暄 几旬;最后他和经理伍联德也一见如故,相互有许多共同的语言。等到 《光华年刊》结清账目,父亲向同人们道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 中学时代的这段经历,引来了父亲大学期间半工半读编辑《中国学 生》的生活,也奠定了他终生从事编辑工作的基础。 写于2007年5月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 JJ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