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农场主假说VS知识的确定性(2)

《三体》导读 作者:詹琰 路姜波


人们在运用归纳法的过程中,总要借用某种理论模型,而这些理论模型并不总是正确的。说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不代表它可以免于被怀疑、被修正。就像上面提到的狭义相对论,它是一种理论假说,而不是一种绝对真理。人们陆续发现了许多符合狭义相对论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证明狭义相对论中提出的论点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大爆炸理论”同样是一种假说,也存在着被颠覆的可能。

这样说来,世界上不存在终极真理,只有时刻等着被更完善的理论取代的暂时性“真理”。这就是当代哲学家波普尔的真理观。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设。不过,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一定是错的和无用的,而是说它们并不必然为真,但至少存在验证其真假的可能。也就是说,一种理论具有科学性,并不在于它永远正确、无可辩驳,而是因为它具有可证伪性。是否可证伪成为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标准。

伪科学理论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现代流行的星座性格分析,这种理论根据出生日期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及命运都做了相应的划分。很多人对这种学说将信将疑,因为这种理论在别人乃至自己身上总能找到一些“证据”。但星座说显然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充其量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会说,既然星座理论和科学理论都是由归纳得来的,那么,后者并不比前者更具确定性,两者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但星座理论并不像科学理论如相对论或“大爆炸理论”那样具有可证伪性,因为人们所谓的那些“证据”其实都是一种主观感受。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人们总是极易相信一种笼统的、宽泛的人格描述,认为它所说的正是自己,人们愿意为此搜集一些正面证据而自动忽略那些反面证据。

基于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大家可能会对科学理论大失所望:所有的概括知识都不是绝对可靠的,都存在着被修正的可能。但人们建立某种理论,就是为了去理解未知的世界。不管存在着怎样的缺陷,归纳法都还是人类现阶段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哪怕一部分未来,从而指引我们在局部范围内做出有用的选择,那么它依然是有价值的。佛教经典《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打发仆人去果园里买芒果,并且嘱咐道:“只买甜的、好吃的。”仆人到了果园,园主对他说:“我这园子里的芒果都非常好吃,不信你可以尝一个试试看。”仆人说:“只尝一个怎么能知道所有的芒果都很甜呢?我要尝一个买一个,只有这个才不辜负主人的嘱托。”于是他买回去的芒果,每个都被咬了一口,主人只好统统扔了了事。

仆人的话当然有道理,如果不挨个品尝,我们确实无法保证下一个芒果一定好吃,但通过观察果园的土壤、灌溉、光照及芒果的外观颜色,我们依然能提高下一个芒果好吃的概率。

对于科学理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基于某一理论做出的选择比其他任意的选择更可能导致一个好的结果,那么,我们不妨接受这一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