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洛阳的来历

诗经密码 作者:刘蟾


公元前1043年,即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的第三年,他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多岁。真应了《雅·大明》的那句话“保右命尔,燮伐大商”,他生来就是为了讨伐商纣,灭商大业完成了,他也就去世了。

姬发在生前还做了一件事,对后世也比较有影响,那就是规划了一个西周的陪都——洛邑。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市附近。

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黄河流域才是天下的中央,镐京可是绝对的西陲之地了。西周建国,国土那么大,镐京偏西,对遥远的东方就不好管理了,因此,武王愁得睡都睡不着。

再加上上古之人的活动范围都小,觉得日月星辰都围着自己转,所以总有一种自我是中心的感觉。这种文化意识一直延续下来,影响到了周朝统治者。姬发灭纣,建立了新的朝代,当然也希望自己就居住在国土的中央,其余的诸侯国在四周拱卫,这样才好呢。

所以,无论是出于心理需要,还是出于政治考虑,武王都很想建立一个真正的都城——既在天下之中,又能四控诸侯的“中心”都城。

所以,周公旦就去寻找天下的“中央”位置。

具体是什么方法呢?

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圭表,就是立竿测影,来确定时间。但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不同的地方表影的长度不同,这就启发人们,试图通过一个确定的日影长度去寻找大地之中央。

圭表的长度是固定的,那么多长的日影才能表示该地是“地中”呢?

《周礼·大司徒》中有一段话说了这个问题: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就是说,夏至那天中午,圭表影子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大地的中心。这个地方是天地交合的地方,大自然最核心的部位,在这里建立都城,则百姓安康,风调雨顺。

周公旦寻找“地中”,就是用的圭表测影的方法。

找到的中心呢,在嵩山附近——嵩山得名中岳,也与此有关。至今嵩山还有个周公测影的遗址——当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了。于是周公旦就建议在嵩山附近,选一块地方,建立一个都城。

武王姬发实地考察了一下,感觉这里确实不错,就决定在嵩山附近建一个新都城,这个都城就是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里后来被称作“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成为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东周、东汉、西晋、隋朝、武周的首都或陪都,都建在洛阳。

不过,武王姬发只是做了大致的规划,还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所以,武王姬发算是洛邑的“总设计师”,而实际的建造者应该是周公旦。

《诗经·周颂·清庙》中记录的,就是周公旦建成洛邑之后,在洛邑祭祀周文王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