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西周的回光返照

诗经密码 作者:刘蟾


老百姓赶走了周厉王,朝中的大事,就由召公、周公两个辅相和大臣们商量着来管理——这有点像罗马的元老院制度。他们一共管理了14年,史称“共和之治”。

14年后(公元前827年),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长大了,周公、召公就拥立他为新君,这就是西周的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

周宣王干了许多事,他整顿朝政,还讨伐了侵扰周朝的徐狄和淮夷等少数民族,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毕竟“强硬”了一把。所以,周宣王使得西周王朝在濒临死亡的时候还有了一次回光返照。

史学家们给西周的这次回光返照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宣王中兴”。

当然,站在西周老百姓的角度看,刚刚经历了周厉王的残暴,和14年没有天子的岁月,奋发有为的周宣王可不就是大明君吗?所以,周宣王在老百姓和周朝的贵族心目中,还是很受尊重的。

周宣王在周朝的历代帝王中,不算最出色的,但是本文将要好好介绍一下他,因为周宣王这个名字,在《诗经·毛诗序》中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诗经》收录的三百多篇中,和周宣王有关的诗作是最多的(第二多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它们基本都收录在《雅》中。

这些诗作,有的记录了周宣王作战经历,有的记录了周宣王勤政的身影,有的是规劝周宣王的,有的是赞美周宣王的,它们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周宣王时期的历史景象。

而且,《诗经》的诸多诗篇中,能切实可考、被公认最早的作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号称“中华诗祖”的尹吉甫,就是周宣王时期的大臣。

可是,《诗经》为什么要收录这么多周宣王、周幽王时期的诗作呢?

想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时间关系。

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当时材料匮乏的情况下,假如要编纂一本书,当然是时间间隔越短,收录的作品就越多。时间间隔久了,材料相对肯定就少。

《诗经》成书的时间是春秋中期,所以《诗经》中收录的,大多数是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早期的作品。周宣王、周幽王刚好是西周最后的两任天子,所以他们的资料就比较多。

第二,是体例关系。

《诗经》分为《风》《雅》《颂》。

《风》是按照国别,收录各个诸侯国的诗作,尽管整体数量不少,但是平均到各国就很少了。《颂》只有三部分,分别是祭祀殷商、周和鲁国祖先的,本身作品就不多。而《雅》,收录的多是西周首都王室的作品,所以,周宣王、周厉王时期的作品就显得很多、很集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