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黛玉的前世今生(2)

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初编) 作者:宋歌


《红楼梦》很少描写人物的外貌的笔墨,但曹雪芹对黛玉却格外垂青,在第三回以宝玉的视角,虽简实繁地笔墨,只几笔便勾勒出黛玉的形象,这是既绘形又写心的笔墨: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个“眉尖若蹙”的少女便是宝玉眼中的林妹妹。这个少女弱不禁风,两靥生愁;这个少女聪慧睿智,堪较比干;这个少女泪水盈睫,别有幽恨。黛玉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宝玉的面前,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她便以孤独之泪,寄人篱下之泪,爱情之泪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之泪来浇灌她的人生了。

“触目生悲,回身吊影”,这八个字或许是对黛玉整个人生的真实写照。黛玉在人生之路上不时回眸,回顾倾听,似乎微风掠过细草的声音,也会在她的内心引起一阵惊悚。我们不能苛责她对周边的一切过于敏感,委实是形势使然。她从小便失去了母亲,幼小的心灵,没有得到多少母爱的抚慰。当别的孩子接受母爱的阳光茁壮成长的时候,黛玉的心头却终年笼罩着孤独的阴霾,阴霾化作伤感,伤感化作眼泪。刚出娘胎,她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了。

我们真是难以想象,黛玉是怎样度过童年那寂寞的岁月的。然而我们却知道她的多愁善感的个性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性格一旦在童年形成,便不可移易,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黛玉之父林如海,子殇之后,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她视为珍宝,让她读书识字,把黛玉缺失的母爱用无所不在的父爱弥补。然而没有母爱的人生是畸形的人生、不完整的人生,那缺失的母爱,父爱如何能弥补?所以多愁善感的黛玉仍然多愁善感。

我们猜想,这时的黛玉已由多愁而多泪了,她用泪水蒙眬的眼睛来观照世界,自然在她眼前出现的一切事物便都是有了朦胧的色彩,而朦胧日久,便会渐趋于黑暗,从此,黛玉眼前的世界就缺少了光明,于是她的生命就笼罩在黑暗中了。当她在黑暗中不辨路径的时候,加之缺少指路之人,真的是无路可走了。黑暗将把稚嫩的心压碎,也没有救赎之计,那么就只有哭泣才能稍稍消解无告的心灵。于是黛玉在环境的压迫下哭了。

何况,父亲又在她需要抚养的时候遽然死去呢?她真是孤独无依了。她的人生环境变得愈加严酷。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条不可选择之路可走:到外祖母家去,寄人篱下,去过一种前途难以预测的生活。

在贾府,有外祖母和其他长辈的呵护,又有宝玉的关怀,周围的人都投来艳羡的目光。在她面前展开的是一条玫瑰色道路。况且又过着锦衣玉食、驱奴使婢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应当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较之在姑苏和维扬的生活,那真是锦上添花了。而失去双亲之痛的伤口也早该平复了吧?然而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她仍然终日以泪洗面,原因何在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