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四改编,好男不吃分家饭
1941年元旦过后,华中总指挥部通知粟裕、管文蔚、叶飞和陈丕显等人前往盐城参加会议,讨论组织华中机动突击兵团和苏北各部队主力统一整编问题。粟裕等人得讯后立即赶往盐城。
到盐城后,粟裕即与陈毅会面。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的宋维栻也在场。粟裕和陈毅已有两个月没见面了。
当时新四军部正奉命北移,已于1月4日离开云岭北移,按计划应该在当月到达盐城。谈到军部北移之事,陈毅面色沉重:“凶多吉少!”陈毅把军部行军路线告诉了粟裕,粟裕大惊,连声说:“糟了糟了!”他预感军部将会遭遇国民党军的袭击。
1940年底对新四军军部来说是多事之秋。10月,军部受日军“扫荡”。当时日军调集了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和第一一六师团等各一部兵力共1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皖南国民党守军一触即退,使得其中一路日军直扑军部所在地云岭。军长叶挺亲自率领部队阻击进犯的日军。经过一星期的战斗,毙伤日军1000余人,成功将敌击退。10月19日,国民党政府以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的名义强令华中以及长江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以内撤到黄河以北地区。为了顾全大局、团结抗日,叶挺、项英等奉中央军委命令率军部及直属队9000余人北移。最初军部打算走繁昌、铜陵北渡长江,但很快被国民党方面得知,他们在《前线日报》和电台公开了新四军军部要北上抗日的消息,并在繁昌、铜陵沿江地区张贴“欢送新四军渡江”的标语。日军得到情报后立即封锁长江,把所有大小渡口的船只全部烧毁。在这种情况下,军部只得于1月4日向南绕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之宁国、郎溪,到溧阳待机北渡。现在蒋介石调集大军部署在军部必经之路上,在粟裕看来就是图谋不轨。
粟裕一向认为云岭不是军部久待之地,一直主张军部迁出皖南云岭,和陈毅多次发报给中共中央和军部建议军部转移,但一直未能实现。现在情况危急,只能听天由命。万一顽军进攻,军部免不了厮杀一场,杀出一条血路方得求生。
不出粟裕与陈毅所料,1月7日,当军部北移至太平、泾县间的茂林时遭到顾祝同部第三十二集团军7个师8万余人的围攻,处境十分险恶。当时军部与中原局联系未断,但在盐城的刘少奇和陈毅直到1月9日才得到叶挺和饶漱石的电报:“今日晨北进,又受包围,现在集全力与敌激战,拟今晚分批突围北进。项英、国平□□□□于今晨率小部武装上呈而去,行方不明。我为全体安全计,决维持到底。”
“皖南事变”发生时,粟裕和管文蔚、叶飞、陈丕显及当时新四军其他各部领导在盐城南门附近的文庙参加总指挥部召开的会议。刘少奇表情非常严肃,用极沉痛而又悲愤的声调宣布:“同志们,军部在茂林地区被顽四十师、新七师、五十二师、一○八师,一四四、七十师共7个师包围!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我军伤亡惨重!”
正在开会的人无不感到无比惊骇。霎时间,群情激愤,现场喊打之声如雷震天。连一些平素比较坚强、身经百战的老将,此刻也禁不住默默地流泪。许多人请求带兵开赴皖南,与顾祝同一战……
陈毅说:“我们回电要他们全力突围走苏南,已命令苏南的新二支队接应。”
粟裕心头涌起强烈的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现在他和主力都在苏北,鞭长莫及,想帮也难,实在无力护卫军部。
打响“皖南事变”反击国民党顽军第一枪的是粟裕原二支队黄火星的三团,主要由福建籍的指战员组成,是红军三年游击战时期保存下来的骨干。三团在丕岭纸棚村遭受顽四十师拦阻,当下坚决反击,将进攻的四十师打退,后受顽军优势火力的拦阻,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