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永远是活着的(1)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冯骥才

这部写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革”经历者的心灵实录,至今在海内外已出版十余版。我曾几次耑写序语,表达当时的心绪,其中一句话不断地说,便是“‘文革’作为中国当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切莫轻易地翻过!”

我这么说是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读懂“文革”。没读懂的并非什么“内幕”,而是内涵。这个内涵不单在书里,而且在我们身上。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

没有清除的毒素最后一定会进入血液。

我一直在思考着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人性的弱点,如人的自私、贪欲、怯弱、妒嫉、虚荣等被“文革”利用;人性的优点,如忠诚、勇敢、纯朴、无私、诚实也成为“文革”推波助澜的动力?在人性的两极都被“文革”利用的同时,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所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受到“文革”公开的践踏?

二、为什么“文革”中所有被伤害的人和伤害他人的人都是“文革”的牺牲品?谁也逃不出“文革”?

我们必须反省的不只是政治的、体制的,还有历史的、文化的、人性和国民性的。

历史在没有清晰和透彻的答案之前,能说真正掀开全新的一页吗?

我的历史观首先是历史是活着的。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或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逐渐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和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比如“文革”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利益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不是依然在被表现、演释和“传承”着吗?不是叫我们忽然感觉似曾相识,甚至还会被我们自己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吗?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只要正面和诚实地去面对,本质地去追求,科学地去认识,负面的历史就会成为未来有益的告诫,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捉住历史的幽灵,它便会无形地潜在我们的血液里,在现实中时不时变相地发作。

不能叫它再加害我们,这便是本书再版时的祈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