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莲丽笔下的散文美(1)

我心中的四合院 作者:刘莲丽


屠岸

刘莲丽同志把她多年来创作的散文收集起来,有四十来篇,按不同内容的类别,编成四辑,准备出版。她把这些散文都给了我,我认真地阅读了,有的读了好几遍。我深深地感谢她,是她使我获得了一次领略散文美的珍贵的艺术享受。

莲丽的散文,文字清新,语言流畅。简洁是褒词,我却说她的散文洁而不简。繁琐是个贬词,我却说她的散文繁而不琐。说不简,无贬义。莲丽的叙说有许多细节,虽然经过剪裁,依然针脚细密。读她的散文,使我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者萧红的《呼兰河传》。文中的细节来自她惊人的记忆力。《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论及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时说,他“表现出一个成 人在重新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在英国文学中,这些儿童诗是无与伦比的。”我觉得这几句话也可以用来说明莲丽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把“无与伦比”赠给莲丽,也不为过。斯蒂文森写《一个孩子的诗园》时是35岁。莲丽写多篇回忆童年的散文时,已经五六十岁。她的记忆力的精确性,更加惊人!她六十多岁时写《忆儿时》,记下了她一岁半至两岁半吃奶时她与父亲的一次感情交流,竟如此清晰!她还凭记忆写小宠物,猫会学鸟的鸣叫,会帮助人打蚊子,兔在临死前会对着人流泪。这些都不是向壁虚构,而是保留在记忆中千真万确的细节。莲丽在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使我惊叹不已!

细节,是文学作品构成的要素。没有细节,就没有形象。小说是虚构的作品,细节靠作者从生活中择取,改造,拼接。散文一涉虚构,便丧魂失魄!散文中的细节,全凭作者的记忆。莲丽散文中细节之所以动人,是由于她记忆的百分之百的真实。这些细节,成为莲丽散文的灵犀。在她回忆童年的篇章里,北京的四合院,白塔寺庙会,锦什坊街,豆汁摊,帝王庙……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她文章中活生生的构件。她描写北京四合院的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可以与叶圣陶写苏州园林的文章媲美。但莲丽的文章又有不同处,那就是她在写建筑和环境的同时,还写了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众多的人物。莲丽用她一枝生花笔,描绘了她的许多邻居和亲友:西屋奶奶,郑大伯,小生子,鲍老太太,二土哥,东屋大姨,西屋叔,孟大伯,连生,今蓉姨,南屋二姨,奇勇哥,球哥,兰姐……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他们大都是“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各自不同的遭际和命运,构成了一幅文学人物的“清明上河图”。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时代侧面,一种制度下的悲剧和正剧,呈现在读者面前。始终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没有狂呼和呐喊,没有说教和布道,但褒贬自然呈现,发自肺腑的抑扬直叩读者的神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陈述,比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更加深入人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