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沁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与诗的盛宴(1)

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续编) 作者:宋歌


当西山黄叶纷飞的深秋,穷愁潦倒的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心血呕成的《石头记》时,何曾想到二百年后在通肯河畔有两个青年学子为这部书而魂牵梦萦。然而我天性顽劣,虽然很小便喜读杂书,但喜欢的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说唐》《三侠剑》《瓦岗寨》《薛丁山征西》……金戈铁马、朴刀杆棒类的小说,那些没有军阵厮杀、拳脚相斗的《绣鞋记》《梁祝姻缘》《秦雪梅吊孝》《金镯玉环记》等书则看不进去,于是我在小学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时,只觉得索然无味,未及读完便还给书主了。当然后来也为之感情激荡起伏,但那是渐晓风月之后的事了。而宋歌则不然,他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有着诗人的丰富、细腻而敏锐的感情,林黛玉的一声叹息一滴泪水,都能砸得他心弦颤巍巍地鸣响。1957年,清冷月光下的沈阳新开河畔,在宁静的辽大图书馆,我拂去函套上的灰尘,打开《四松堂集》,搜寻与《红楼梦》诗词有关的资料。那心情是沉静的,思路是理性的。而同一月光下的千里之外的通肯河畔乡下摇晃的麻油灯光和袅袅的灯捻儿黑烟中,他正贪婪地读着《红楼梦》,他回忆说:“有一天晚上,当我读到晴雯被逐和惨死的章节,我柔弱的心经受不住这样沉重的打击,不由得十分伤心,以致潸然泪下,眼泪一颗接一颗地落在书页上……从这个晚上起,我的心便生出一种苍凉……”

这就是诗人和教书匠的不同,宋歌是用他那诗人的心去读《红楼梦》。

另一次,也是1957年“那一年的暑假期间”,他“与父亲来到通肯河鱼亮子下网捕鱼,晚上在渔窝棚里读《红楼梦》”。窝棚里弥漫着“草的清香,花的甜香,蜂的蜜香”,棚外是“金星银月,虫音水韵”,父亲织网,他“则借着微弱的灯光贪读《红楼》。这时候,似乎书香与诸多的色香气味融合而为一了,形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气息直达心底:那便是青春的气息,艺术的气息,红楼的气息,文学的气息。……于是那种词采之美,音韵之美,那种激荡在书中的青春朝气便与不舍昼夜的通肯河水相融相会,形成了一种沁入骨髓的生命体验和难以言说的读书之乐,直到今天仍然拷贝在我的心底。”

这就是诗人与学者的不同,艺术鉴赏与学术分析的不同。宋歌以他诗人的视觉与炙热的激情、飘逸的妙想和飞扬的词采,将人、书、环境融成物我混同,天人合一,因而使他的读红成为“一种沁入骨髓的生命体验”,并拷贝在他的心底。

就这样,他一次次地读红,一次次地进行沁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一次次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一次次地拷贝于心底。“后来便渐渐……写起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章了”,也就是今天散发墨香的《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初编》和《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续编》,就是他由心底再拷贝于缥缃之上读红的沁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以便再拷贝于读者心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