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先做君子(1)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 作者:赵婕 刘杨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湾,终年73岁。

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庚子赔款留美获得工学学位。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7年(1931-1948)。1937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他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主席,驻扎昆明主持校务。

他被视为清华“终身校长”,被称为“寡言君子”,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他把清华提升为具有学术地位的中国一流大学,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清华的校格在梅贻琦手中奠定。他也由此定义了大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梅贻琦从美国返回国内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都欢迎梅校长掌舵清华。由于此前清华学校的校长一直由教育部委任,17年内先后经历十任校长,有的校长在任时间很短,还有的遭遇学生抵制,只好走人。但梅贻琦却成了清华的“终身校长”,并且在他手中成就了尖峰时代的清华。

后来曾有人就此问梅贻琦:“怎么你做了这么多年?”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或者,可以说,梅贻琦校长当得这么久,原因就在于其他的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合适的便做得好,不合适的便走人,而梅贻琦已经在清华的民主治校中得到过检验,自然不负众望。

然而,在这些表面的直接的原因背后,还有什么更关键更深沉的秘密呢?

父亲重视教育

1889年12月29日,梅贻琦出生在天津。梅贻琦父母育有五女五男,梅贻琦虽为长子,却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所以弟弟妹妹都叫他“五哥”。

梅家曾是天津当地很有名望的家族,到了清末逐渐衰落。梅贻琦的父亲二十几岁中过秀才,两次进京赶考未中,便不再应试,谋了个盐店账房的工作。梅贻琦家境并不富裕,在他11岁那年,八国联军攻占津京,全家迁至保定暂避,等到再返回天津时,家中物品全无,只剩几间空房。又恰逢梅贻琦的父亲丢了工作,全家生活一度十分困难,吃饭都需限量。

尽管家中清贫,梅贻琦的父亲却抱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子女受教育。他把五个儿子都送到学堂读书,等到天津开办女校时,几个女儿也都上学。梅贻琦曾回忆:“(父亲)对于吾兄弟之教育必尽力成全,琦姐妹五人,最小者亦能毕业于师范即南开大学”。

第一批南开学生

1904年,14岁的梅贻琦以世交的关系入严范孙氏家塾读书。严范孙氏家塾为清末翰林严范孙所办,聘请张伯苓为老师。1904年末,全体男生搬至天津南开学习,于是便改名为南开学堂,张伯苓任校长,梅贻琦成为南开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严范孙氏家塾也招收女生,梅贻琦后来的夫人韩咏华曾在此读书,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梅贻琦这个人。

1908年,梅贻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学堂,并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读书。读了不到半年,美国把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费用,并设立了留学处,梅贻琦投考成为了第一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早在梅贻琦南开学堂毕业时,很多亲友都劝他的父亲,让梅贻琦找份中小学教师之类的工作,也好贴补家用,替父亲分担一些。当梅贻琦获得出国留学机会时,父亲毫不迟疑,让梅贻琦前往美国专心求学。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1909年10月,梅贻琦乘船赴美留学。抵达美国后因为错过了开学时间,梅贻琦先是在一间中学插班读了不到一年,1910年秋进入伍斯特伍斯特理工学院,就读于电机工程专业。梅贻琦在美国生活节俭,省下一些钱便寄往家中。四年后,梅贻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他本应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但是由于家庭困难,梅贻琦只能回国就业。回国后,梅贻琦才切实了解到了家中的困境,二弟梅贻瑞已经退学分担家务,梅贻琦把二弟送回学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