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轼:大宋达人秀(1)

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 作者:谢青桐


故乡的岷江渐去渐远,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轻舟从乐山大佛脚下一掠而过,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这位风骨绝代的青年,从此照亮了大宋的天空。他丰神俊朗,一袭青衫,目光深邃,温良冷峻。这就是苏轼。

这是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传扬天下。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已中举。苏家兄弟的才华令宋仁宗叫绝:大宋何幸,得此奇才。他连声惊呼“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苏轼的文才更让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不已,断言这位年轻人的文章日后“必独步天下”。

因为慈母亡故,所以苏轼、苏辙兄弟返回四川眉山奔母丧后,又随父亲苏洵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出蜀出峡,直下江陵。24岁的苏轼遍览山川形胜,趁舟中无事,写下《出峡》:“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过境既安畅。”尽管故乡渐远、水天渺茫,可被他青春的心灵捕捉入诗的意境却是一片清旷宁寂。旷荡的万里平川,野市的过行僧客,钓台黄昏的袅袅烟雾,丝毫搅不起诗人眼前作为客体的一片江水,也拨不动作为主体的诗人年轻的心弦。

此时的苏轼正是对前途充满了幻想与憧憬的年龄,他的内心应该是欢快明亮的,可他的诗作并不能给人留下如此印象。出蜀经过三峡,青年离乡远游的苏轼却是少年老成。

在父亲苏洵中庸、内敛、严整家风的熏陶下,通过科举追求功名成为苏轼兄弟年少时的目标。为了他所向往的功名事业,苏轼在文章中盛赞孔孟。知子莫如父,从父亲给二人所起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兄弟二人性格的差异了。“轼”是车前的横木,锋芒毕露;而“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深沉不露。苏轼年轻时怀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热忱,在赴京途中写的《荆州十首》,毫不掩饰对于仕宦前景的旺盛企图,苏轼心怀无比的济世热情,吐露了有志之士理当“为所当为”、绝不轻退的远大志向。这使后来的大多数研究者相信,苏轼早年的思想是“奋励有当世志”的儒家进取精神,他们认定苏轼的遁世思想是日后在其仕途受挫以后形成的。然而,他晚年的两封书信《与王庠书》、《与刘宜翁书》则清晰地表明:早在年少时,苏轼就已在思想深处埋下了逃世的种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