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轼:大宋达人秀(17)

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 作者:谢青桐


苏轼和杭州有不了情。他自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离开杭州,15年后又重回旧地。苏轼两度来杭,都是从中央外放为地方。不同的是,上次是担任杭州通判,是地方二把手,这次任职的是一把手——杭州太守。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在杭州当官期间,除了筹粮防灾之外,他兴建水利,凿湖筑堤,实施了西湖综合整治工程,于是就有了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不劳民,不伤财,不折腾,不居功,无为而治。原本一个治理水患的水利工程,在苏学士的锦绣才情下,竟变成一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名胜。遗泽杭人的苏堤,是一道由中国士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杭州的山水是灵秀的,杭州的山水因此格外具有禅意,它能抚慰苏轼的心灵,使他陶醉其间,心境疏朗,心情放达。苏轼踏山、赏湖、观海,大自然的涵养化育和浑然天成使他忘却得失。在自然里,苏轼的心灵得到了休憩,焕发出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慧性。他既保持了中庸的淑世态度,又悠游于自然之中,与僧侣为友,与艺术神交,舒卷自如,始终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快乐的情绪。

仰慕庙宇、尊敬僧人的苏轼喜欢杭州,在杭州,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15年前苏轼做杭州通判时,常与佛印和尚同游寺庙,两人巧思妙语,智慧超群。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着,苏轼谪居黄州时,佛印给予他持久的慰藉。苏轼曾得美石百枚,送给佛印,并作《怪石供》。也是15年前苏轼莅杭期间,他与钱塘僧官慧辩有缘交为挚友。慧辩声名远播,弟子盈门。每遇到不愉快的事心绪不宁时,他就去找慧辩,聆听佛法,慧辩一席话,苏轼百忧解。慧辩临终时遗嘱门徒,须等苏轼赶来才能盖上棺盖,可见慧辩对苏轼的交情。

如今苏轼再次莅临杭城,经历过“乌台诗案”和黄州之贬,他更加快意地沉醉在这座城市的禅智山光中。苏轼对天竺寺的高僧辩才十分仰慕,与他多有来往。辩才禅师离开天竺寺归老于龙井后,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的秋天,苏轼去龙井拜访他。黄昏作别时,辩才不知不觉已送苏轼过了归隐桥,破了不送客的戒规。苏轼以诗记录了他们的相会:“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以陶渊明为人生楷模的苏轼,公务之余来拜望辩才,两人品茗悟道,精神契合,即便分手也无离别之忧,因为大千世界掌握在手,表现了他们达观超旷的襟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