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轼:大宋达人秀(20)

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 作者:谢青桐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被调任到扬州做太守。他不搞政绩,唯一一件让人记住的事情就是,取消了前任太守蔡京在此为官时的形象工程“万花会”。扬州芍药为天下冠,举办万花会是为了营造欣欣向荣的喜庆局面,粉饰太平盛世,妆点官府的面子。将洛阳花市盛景全移植到扬州来,满城花开,满市花香,看上去多美!可万花会要遍采诸园之花,众百姓家的花园以及所种之花要想不被糟蹋,就只有找门道托关系或者贿赂公差。万花会不仅没有给扬州带来喜庆,反而成为一大公害,它扰民,并且制造腐败,损毁执政者的形象,由此更引起了民怨。苏轼一到扬州,就在茶摊酒肆听见坊间对万花会怨声载道,于是当即决定取消这项节庆活动。

这就是东坡学士对世界的入心、留心和细心,看上去大大咧咧、豪情粗放,其实是细腻敏感的,儒者的心是温柔的心。出身于清寒文士家庭的苏轼,自幼受作为文学大家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母亲程氏用《后汉书》里不畏强权的范滂为榜样教诲影响他,于是他发愤读书而入仕,21岁时受到欧阳修赏识,考取进士。他“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在他的经世文章中,留存了大量改革弊政、弘扬道统、明道致用的政论散文,作为宋代文人士大夫,苏轼自然地从情理上体认了儒家规定的伦理纲常,竭力关注国家兴亡,恪守臣子义务,坚定地认同“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他曾经滔滔不绝地评述宋襄公、秦始皇、孟子、伍子胥、韩非等人的功过是非,为建立完善的儒家现世理想政治秩序,用心良苦地奏议献策。苏轼为官40年的漫长岁月中,竟有3/4的时间是在党派斗争的旋涡和政权倾轧的风浪中度过的,无休无止。苏轼一次次身不由己地卷入朝廷政治纷争,固然有其“受性刚褊,黑白分明,难以处众”的中国正直文人的“通病”,但根本上还在于他坚守治国平天下的热情愿望和多情责任,他一生心甘情愿地置身于一个滑稽、荒诞、严峻、苦难的人生轨迹中,欲罢不能,进退两难。

于是,比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主持“元祐更化”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后党与帝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他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务、官衔,在一个月内将他连续三次降职,最后贬往广东惠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