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进行文学和文化分析

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 作者:梁鸿


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进行文学和文化分析

自新时期以来就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1995年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是这类研究的集大成,此后,又有许多相关学术专著和论文产生,地域文化研究颇有蔚然成风之观。毫无疑问,地域文化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从一个特定角度丰富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这类研究著作还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即论者在论述过程中,大多把区域文化作为一个静态的、固化的因素(比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人文性格等),并由此进入对文学的分析,而忽略了20世纪本身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时代,它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急剧变化不断孕育着新的文化因子,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的生成对于置身其中的作家和文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就20世纪地域文学而言,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文化性格并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成为本区域具有象征或原型意义的颜色、声音、气味或气质,它还必然渗透着20世纪本身所塑造出的文化特征或精神倾向。后者虽然还没有成为固态的、定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却以它的时代力量穿透文本,直接进入文学形态内部,并参与各个元素的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考察地域文学的发生时,不仅要分析作家作品所蕴含的固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光拉回到20世纪本身,考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空间的嬗变过程,以及这一嬗变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地域文学发展的影响。(也许,这种考察只有在处于巨大转折时期、各地区文化落差极大的20世纪中国才有意义)区域文学在怎样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生成,它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场域和文化位置,经受着怎样的冲击,在这一冲击中,它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以及这一态势对于作家和文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思考的前提是探讨在20世纪文化空间变动中地域文学的文化生成,它与时间、空间都有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不仅与本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有关(一个固定的文化场),更重要的是,它与20世纪中国文化、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个动态的文化场)有密切关系。后者冲击着前者,前者又以强大的力量消化着后者,两者结合并相互选择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和美学形态,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才是影响作家创作的基本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