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原文化的尴尬(1)

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 作者:梁鸿


中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的尴尬位置

河南作家张宇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守望中原》的散文,他在文中这样谈及河南的文化地位问题:

……多年前在北京一次聚会,外地作家就问过我们河南作家这个问题,你们说说你们河南人和别处人有什么不同?我和老作家乔典运在场,我们两个四目相对,竟久久答不上话来。我一下子才发现,自己身为河南人,竟然从来没有想过河南人的特点和性格是什么?

人家追着问,你们就说说啥叫河南人?

这时候乔典运开口了,他说话有一点结巴,但是并不妨碍他出语惊人,他说这、这么说吧,一句话,河南人就是中国人的妈。

人们轰一下笑了。

马上就静下来。

人们在这种话语的停顿之中默认了。

“河南人就是中国人的妈”,这句话并不能显示河南人的优越,在今天提起的时候甚至隐含着某种虚空和无力的自夸,但它却形象地指出了河南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及其文化性格所具有的原型特点。漫长的几千年封建统治是中原文明的辉煌时期,以农业文明、家国同构、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北方中原文化适宜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因此,整个封建时代,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它们之间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的差别有多大,北方始终保持着政治文化的优势。但是,从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处于被审视和受质疑的地位,河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更表现出保守和复古的趋向。在北京、上海和南方诸省已经接受各种西方文明,到处都是声光电化的时候,北方却仍然处在封闭、保守的农耕文化之中。在这一世纪的后半叶,由于政府政策的大力倾斜,两者的冲突更加明显,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差别不是缩小了,而是在不断扩大,南方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优势进而演化为一种地域优势、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狂飙式的发展使中国人对“南方”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南方”成为神话,意味着金钱、自由、开放、机会、文明等,北方以一种低姿态奔向南方,在南方明丽的天空下,在新的思维、新的制度面前,北方显得落后、畏缩、贫穷,北方的传统是那么腐朽、可笑甚至可恶,错位和冲突时时出现。

当在和一位学者谈到“河南人”现象这一问题时,他说:“这是把一个真问题说成了假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河南人问题。”这并不是一位学者的看法。“河南人”问题并不仅仅是“河南人怎么了”或“河南人身上有什么劣根性”的问题,其实它更是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南方沿海和北方内陆在经济转型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冲突结果,是传统文明在遭遇现代文明时尴尬处境的外现,是优势文化对劣势文化的一种态度的外现,是十几年官方政治、经济政策不断倾斜的后果,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在村落文化中形成的习惯行为和合作方式与现代管理要求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里面所蕴含的意义要远远超出这一名词本身的指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