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菁浙大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作者:庄崚


伯父庄汉开生于1910年。父亲回忆说:“我们老家,祖辈和父母由于传统‘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前清秀才),所以非常重视子弟的读书。但也由于传统习俗,对女儿只教识几个字,另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所以大姐、二姐都不让读书了,我和三叔小时先读方块字,记得就是大姐教我们的。”

在这方面,伯父不负祖望。“开哥自小学起,学业成绩一直优异,品行端正,好学,常手不离书本,这是书香门第人家最大最宝贵的期望。因此从小学、中学、工专、大学一路顺利地升级、跳级”。

从礼嘉桥小学毕业后,伯父考入了江阴著名的南菁中学。

南菁中学(南菁书院)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10月27日,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南菁的前身,是江苏学政黄体芳于光绪八年(1882年)在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的赞助下创办的“南菁书院”。

“南菁”之名源自朱熹《子游祠堂记》“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一句,取南学“约简”之特色,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构建新的学风与新的学派,以达成“南国菁英,于兹孕育”。

辛亥革命之后,南菁中学更名为“江苏公立南菁学校”。学校第一任校董会主席张謇为校训题词“忠恕勤俭”,并据此书联语:忠恕为处人应事之方,勤俭为立名成业之本。南菁中学的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始终未变。学校坚持“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为人准则,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所好的中学对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南菁中学的三年为伯父奠定了知识和为人的基础,毕业后先是到苏州上了半年学,然后在17岁时就跳级进了大学。据父亲回忆:“开哥在1927年就学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暑假中回家,某日获悉浙江大学(那时又称为第三中山大学)招生,但工专未毕业不能报考;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借了浩然叔的文凭,当天坐手推独轮车到戚墅堰车站乘火车去杭州。不料一举成功,一考就考取了。这是由于开哥天资聪慧,肯用功,成绩好,一试就中,反而跳过一二级,22岁就大学毕业了,获得工学士。同时考取的还有沈鼎三、王洲荪、王锡三等,后来成为同学,莫逆交。”

现在家中保存着的祖父的诗文集《静妙斋全集》中,就收录有1928年作的《别汉开儿》一诗:“吴山越水久分离,聚首方欣遇假期。讵意今宵又作别,晓风残月最相思。念汝初航大海中,水天一色豁双瞳。他年得遂乘风志,当与今宵破浪同。莫啖生冷莫贪凉,此是炎天却病方。愿尔养生并寡欲,时传竹报慰高堂。”(庄梦龄:《静妙斋全集》)

1931年,“幼承庭诲、年甫弱冠”(年仅22岁)的伯父即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当时的电机工程相当于现今的“高科技”领域,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和抢手。伯父在浙大毕业后很受欢迎,先后就聘于杭州、戚墅堰及汉口电厂,负责发电机械营运和管理,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1935年起又先后在军委会武昌及重庆行营交通处主持电信部门业务;1936年奉派前往新组建的军政部百水桥研究所主管技术研发工作。

学工科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都较强,“开哥在浦口电厂时,曾自制矿石收音机拿回家中,为三叔安装收听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节目,那时真是我乡独一无二的创举,好像前几年刚有电视的情况一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