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中南美之缘起(1)

美洲小宇宙 作者:毕淑敏


什么时候起念做某事、把它完成至何种程度,都是有缘由的。这个缘由,都是你或先人的记忆在某一瞬间神奇复活使然。也许是早年间不经意的一个眼瞟,也许是某个重要或不重要的人物的一句有心或无心之话,也许是一本书一出戏一张画一首歌的触发……总之,电光石火,微妙迅捷。一支宝剑就此砰然坠落,你便在心灵之舟刻下痕迹。千万里掠过,风平浪静夜深人静万籁寂静……总之是静谧时刻,船只泊靠,你便会按照当初刻下的印记,纵身一跳,潜水去寻找遗失的宝剑。在现实中,你当然是再也找不到那支寒光闪闪的宝剑了,但在你的人生中,可以打造一柄类似的复制品,你可以挥动它穿越起舞。简言之,个人脑海中储存的独特记忆,还有祖先们无偿馈赠的集体无意识,如同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不定在哪一瞬间,骤然引爆,直接炸出你的一个选择……

去中南美洲的初心,源自我的少年时代。

50多年前,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附属学校。为什么叫附属学校而不叫外院的附中或是附小呢?这所学校理论上包含10个年级。学生们从小学3年级开始入学,一路绿灯走过,学完初中和高中各3年后,如无特殊意外,将择优直升北京外国语学院。如果叫附中或是附小,就不能涵盖良苦用心的设计,故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称之为“学校”。学校共设有西班牙语、英语、俄语和法语4个语种。

1965年,我考入此校,入的是初中部俄语班。本校的小学部,即从3年级招入的学弟学妹们,那时只读了两年书,4年级刚刚完成,预备升入5年级。也就是说,在1967年之前,本校的小学部还没有“成品”可供中学部直接吸纳。为了维持“产品”不断线,要从北京市的普通小学招收初中新生。

入学报名者甚众,考试甚严格。据说最终的录取比例是400取1(当时学校常常如此声称,但我总觉没那么恐怖吧)。学校招收160名学生,其中录取女生40名,占总比例的四分之一,即每班40名学生中,只有10名女生。理由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外事工作需要,男生更方便。我的小小心思中,觉得这劳什子的外事工作,一定是个重体力活儿,强度大概和炼钢挖煤差不多,要不怎么这么不待见女生呢!

入得学校,我常常端详着周围同学,心中疑窦丛生,心想这就是四百分之一的尖子啊?我自个儿平平不说,其他人也未见有异禀在身啊!

由于各语种的女生人数太少,便混住在一起。大家共用一个盥洗室,早上见面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乱打招呼,互问早上好。某天我午休时打完球洗头,看到一学西班牙语的小女生,嘴巴里含着一口水,对着水龙头,仰脖漱口。等我胡噜完乱糟糟的湿发,女生满满一口水还未吐尽,咕噜咕噜吐着水泡。定睛一瞅,原来她并非漱口,而是在练西语发音。

那时我们初入学,各语种都要从外语基本功练起。我只知俄语中有大舌颤音,却不知西班牙语也有这等邪恶嗜好。感谢我父母的遗传,让我能够用舌头不太困难地发出这个中文中没有的俄语怪声。该西班牙语女同学似无此等好运气,鼓着腮帮子,前仰后合地咕噜着,简直到了呕吐的地步,那个音还是阴险地躲在她口舌间,不肯露头。我看她眼珠都憋红了,实在不落忍,搭讪道,你学西语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