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

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公元725年,二十四岁的李太白“仗剑出蜀,辞家远游”,雄赳赳气昂昂,跋山涉水向荆楚,思奔大长安。他的老家是绵州的青莲乡,离眉山不太远,今之高速火车个把钟头的路程。李白的父亲李客,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当时在中国境内)迁家到西蜀。家族富有。郭沫若先生认为李客是个富商。

李白出蜀前读书于匡山,游成都的青城道山,游峨眉仙山,游眉山的象耳山,留下“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古木森森的象耳山高不足百尺,是眉山城的近郊。李白多半进过汉代已设了州治的眉山古城。

李白在一封求官信中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他一贯自吹的性格推测,他的个头不会超过六尺半,与他所崇拜的、身高八尺的诸葛亮相比矮了不少。他昂首挺胸,有时忍不住要踮脚走路,像拿破仑或年轻的毕加索,像普京总统;李白佩龙泉剑,携孔子琴,头戴烟囱般的高帽,“何王公大臣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他十五岁学剑术,四十岁跑到山东的任城去,拜天下第一剑客裴旻将军为师。“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又自夸十岁读先秦的诸子百家,不啻神童中的神童。

有正气垫底,李白的龙泉剑应该是专杀坏人。而古琴取名孔子琴,可见其近乎狂妄。

高兴的日子他自比孔夫子:“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愤怒的时候他来个通不认:“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中国历代文豪,李白的形象最近狂人。陈寅恪疑心他是胡人。

李白不缺钱,缺一顶像样的官帽。富商向官府靠拢,是秦汉以降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庶几近于全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官比钱大,避免了金钱的单纯发力,遏制了自私与贪婪的疯长,维系了百代大局——士农工商的价值排序。

如今商风的大起,主要是生产技术发达所致。需要防范的是:商业型人格独大。

李太白非常想做官,但不能从基层做起,像孔明那样一步登天又很困难。腰缠万贯的李太白为什么老想走仕途呢?看来那个集体潜意识作用于李客,李客传于李白。

那么多的钱,待在天府之国不是很惬意么?妻妾成群,儿女绕膝……可是李白练就了一身本事要干大事,“大济苍生”,“游说万乘”,他相信自己有皇家的血统,像杜甫和李贺。杜甫的母族与李姓王室或有瓜葛。

李白的第一桩婚姻不乏政治动机,娶已故丞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定居湖北的安陆,生下一个儿子就跑掉了。儿子取名伯禽,与周公姬旦的儿子同名。女儿叫平阳,也许他会联想汉唐的两位平阳公主。书童曰丹砂……总之,李白尽量让自己身边的人与物不同凡响。他在安陆一带先后待了十年,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一封接一封的求职信写给裴长史、厉长史、韩荆州,诗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荆州的官场传为笑谈。他在大街上拦厉长史(副州官)的车驾,差点挨鞭子,幸好他身手敏捷闪开了。年谱中没有拳打官员或剑指衙役的记载。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求官的辛酸经历,以另一种心态在李白的生活中反复上演。李白是天天碰钉子也要神气活现的,郁闷短暂,几乎瞬间反弹。这倒不是因为他脸皮厚,他是真郁闷,“举杯消愁愁更愁”,喷发而为一系列杰出的诗篇。李白式的短暂郁闷是个谜,相同的傻事他会干上十几遍,相似的大话恐怕要重复百遍。复杂的官场谁理他呢?没人理他。他的求职信被众多官僚扔进垃圾桶,可惜了一手狂草书法。

李白在安陆,名气不大,笑话不少。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说大话的样子想必很有趣。有一些场合,人们会认为他是个有学问的江湖骗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