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武帝曹操:“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4)

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吃东西的精神附加值高,我们的小时候有深刻的体验、美好的记忆。端着饭碗走东家窜西家,伙起吃,豆瓣和饭也香喷喷,遑论猪油盐巴炒饭。个个吃得包嘴儿包嘴儿(眉山土话,类似狼吞虎咽)。想肉盼肉说肉,遥思过年才有的九大碗,腊肉香肠枕头粑醪糟蛋……于是才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快朵颐。活在期待中的人面目生动,俗话叫作有盼头。平日里挑食的孩子也不少,譬如我自己,一直不吃肥肉,一丁点儿都不行。家里六口人,父母的工资合起来只有七十多元,尚需供养永寿镇上的老家婆(姥姥)。市场上的鱼虾和黄鳝价格便宜,也不用肉票。四川人通常不吃泥鳅……

吃的精神附加值非常、非常的重要,以免人们沦为饭桶。法国人在家里吃大餐,往往吃上七八个钟头,席间热烈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艺术、哲学、政治,俨然话下酒。

德意志民族至今保持休耕的传统。俄罗斯、美国都是农业出口大国。而英国,几十年来的食物浪费惊人,尽管这个星球上有数以十亿计的人吃不饱……

中国的古代严防浪费型的吃货疯长,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饭桶、行尸走肉一类的形容词流传了千百年。老子《道德经》云:“五音乱耳,五色盲目,五味浊口。”

毋庸讳言,今日之酒囊饭袋真多。

平心而论,一顿家常饭专心吃一肉,至多二三肉,荤索搭配,更能享受肉的美味。四肉五肉,乃至七肉八肉,肉的味道就互相抵消了,味蕾陷入一片混乱。且不谈饲料肉激素肉的问题,为什么八肉九肉十几肉衍成若干年来一些城市和乡村之恶俗?

曹丞相“饭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他的一床被子要用十年,缀满补丁舍不得扔。“衣轻”(穿丝织品)而已,不用锦绣。女眷们向他看齐,铜雀台偶有锦绣,主要是为了表演歌舞。《三国志·魏书》:“太祖御军三十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懂得精神价值,肉身也能飞升。文臣武将们长期追随他,质朴之风吹遍了中原。力大如牛的猛将典韦,每饭只一肉,尽管他能吃掉一条肥猪腿。蜀国、吴国,质朴者同样引领时尚。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思是说,非淡泊不足以明志,非宁静不足以致远。而今天的某些食客会闷头闷脑问:致远干啥?跑到天涯海角去,还不是为了海吃一通?

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价值排序,今日学者不妨深思。现代商业的大起来,有技术高度发达之背景,但是,断断不可独大。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要懂得回望敬畏天地的、崇尚节俭的、至少持续了八千年的农耕文明。否则,麻烦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