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温故而知新(代序)

在流放地 作者:卡夫卡


温故而知新(代序)

海   岩 

  在我无比崇仰文学的青年时代,正是短篇小说独秀于中国文坛的辉煌时期, 如果说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大多数文学家皆成名于短篇的话,那么世界文学前 辈的短篇杰作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确实是一个证据确凿并且值得永远探究 的史实。
  其实,我也是首先从短篇小说的研习进入文学之门的。在短篇小说盛极而 衰之后,我写作并出版了大约一千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但迄今为止,未能写出一 部短篇小说。在我看来,短篇小说是一种最难驾驭的文学样式,在有限的篇幅里 要包容几乎全部文学要素——人物、结构、情节、细节、语言、主题和情调……它甚至更接近于文学的本源——诗歌和散文。诗与散文也一向是我最为仰视而且 敬畏的文学圣殿。
  在世纪之交的十多年间,时代巨变,万象更迭,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异。虽然,社会的改变一般总意味着进步,但进三退二的拉锯状也是历史的常态。文学的发展同样如此,谁也不会认为哪一部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可以取代《诗经》或 者莎士比亚,那些伟大的文学标本依然经久不衰。回顾和观摩这些名著对于热 爱文学的人来说,不仅是收藏与朝圣,更是温故而知新,传统永远是一切创新的 启蒙与根源。
  值此新旧交替之际,东方出版中心呈献的这部选集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态度,故那就是在文学或兴或衰的这个纷乱的十字路口,人们在展望未来之前需要冷静 而知 地回顾,不仅回顾中国文学的历史脉络,也要回顾世界文学的流变及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应当重温那些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短篇杰作。本书在选目上不仅收编了享有短篇之王美誉的 1 9 世纪现实主义重要作家莫泊桑,而且包括了美国19世纪著名的超验主义和心理分析主义小说家霍桑。霍桑作品由于开创 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而被后世推为经典。
  在这部选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20 世纪的小说家们对故事的处理已经采取 了更为复杂的方式,对人的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别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
  人类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恐惧本能、心理创伤和性欲等,都构成了20 世 纪新小说最多见的笔触,而这些新小说的背后,其实站立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 、两位巨人。如果说,霍桑和莫泊桑是 1 9 世纪末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期的代表,那么,本书辑录的福克纳、毛姆、劳伦斯、乔伊斯、卡夫卡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则是 20 世纪初欧美现代文学确立期的标志。而在 20 世纪中期崛起的雷蒙德· 卡佛等作家,则继往开来,先后登上了现代派小说创作的王者之巅。
  当然,除了本书所列的作家作品外,我们还可以拉出一份长长的名家名作的 清单:马克· 吐温、安东· 契诃夫、伊凡·屠格涅夫、厄内斯特· 海明威、约翰· 厄普代克、列夫·托尔斯泰、布雷特· 哈特、理查德·赖特、罗布·格里耶等等。
  而受到外国短篇小说影响的我国一代名家就更是不可胜数了:鲁迅、郭沫若、茅 盾、徐志摩、郁达夫、梁实秋……可以说,没有世界文学的积极影响,就没有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伟大成就。鲁迅曾承认“: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如他 的《狂人 日记》,无疑受过果戈理同名短篇小说的影响,这已是公论。在波兰作家 中,亨利克· 显克微支对鲁迅的影响也非常大。鲁迅小说中反语等讽刺手法的 运用,受显克微支《炭画》的影响非常明显。周作人说“:他(鲁迅)对于文言译本 的《炭画》也很是欣赏的。’“《阿Q 正传》的笔法的来源,据我们所知是从外国短篇 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俄国的果戈理与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显著。’美国学者帕特 里克·哈南也认为“:鲁迅在选择写作的艺术传统时,主要感兴趣的是果戈理、显 克微支和夏目漱石,是他们那种讥讽的反语技巧。’悲剧的戏剧化,是鲁迅从显克微支那里学习、借鉴到的精髓之一。此外,显克微支还影响过我国的当代作家。
  莫言就曾说,显克微支《灯塔看守人》里有关大海的描写,他能熟读到可以背诵, 他曾大段地模仿过。上述个案足以见出外国短篇小说对我们作家的影响,而且 这样的影响在时间的链条上有其明显的连续性。当然,有些影响并不一定来 自 。单个作品或者单个作家,而是来自一个文学流派乃至文艺思潮。王蒙的《风筝飘带》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尤其是特别注重描摹人物的感觉。这种创作特色显然受到了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借鉴了“意识流"的创作技法,不过王蒙 同时也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重视故事情节的展开。
  可以预料,随着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不断进步,外国文学将继续影响着中 国的作者和读者,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创作与阅读,进而影响着中国文学未来的风格与阅读的习惯。与长篇小说相比,在人人忙碌的今天,读几篇经典的短篇应该 是相对容易的,也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经过长期争辩之后,有一个观点已接近于 共识,那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只有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 融会与互动,才能避免自闭甚至被逼至边缘,才能产生顺应时代、影响世界,并且创造未来的传世之作和文学巨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