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释迦牟尼(1)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作者:麦克·哈特


释迦牟尼(Buddha,公元前563~公元前483)

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太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563年,他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尼,父亲是迦毗罗卫国(古印度东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地区)的国王。16岁那年,他与同龄的表妹结婚。乔达摩在奢侈的皇宫里长大,但他不贪恋宫中奢靡的物质生活,因为他看到大多数人是穷人,他们遭受着贫苦生活的折磨。他同时发现,即使是富人,也并不幸福。人都会生病,最终都要死亡。乔达摩相信,世间应当存在一种不会被瞬间的痛苦和死亡抹去的永久的东西。

乔达摩29岁时,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乔达摩决定放弃奢华的生活,将毕生献给对真理的追求。他离开王宫,抛弃财产,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开始了他身无分文的流浪生活。他受业于当时的几位圣人,时隔不久,他感到他们所提出的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最佳方案。当时,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出家苦行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乔达摩决心成为一名苦行僧,为此,他进行了各种极端严峻的苦修近六年。然而,他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修行虽然苦了筋骨,却丝毫不能使他获得真理。于是,他开始改变生活,重新进食。

孤独中,他突然间发现自己找到了人生真谛。傍晚,他坐在菩提树下沉思,当黎明到来时,他确信自己彻悟成“佛”,即“觉悟者”。那一年,他35岁。此后,他在印度北部传教近45年。截至公元前483年他去世时,他已有弟子数千人。由于他的言论并没有文字记载,他的学说是由其弟子世代口授而流传下来。

佛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纳为四点(佛教徒称其为“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即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招感这些“苦”的烦恼业因(“集”是“因”的意思);第三是“灭谛”,即根绝一切欲望,人就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第四是“道谛”,即要达到“涅槃”必须修行,其方法即所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佛教不分种族,接纳一切人。与印度教不同,佛教不承认社会等级制。

佛教在乔达摩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传播很慢。公元前3世纪,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统一帝国——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皈依佛教。他不仅在帝国境内很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召集佛教僧侣整理佛教经典,还不断派僧侣到周边国家宣扬佛教,佛教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扩大。它首先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译注),然后由此向东进入缅甸,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它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再向东北进入阿富汗及中亚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拥有很多信徒,通过他们,佛教继而进入日本和朝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