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 作者:高莽


《桂冠》是我编纂的一部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像和传略的书,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载,前前后后延续了两三年之久。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到2012年,前后111年,荣戴桂冠的人109位,来自39个国家。

这次出书我将原来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

增加了近年的几位获奖者;

全面补充了作品的内容;

增加了获奖者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情况;

将原来的画像重画了多帧,并增加了一些彩色画像作为插图。

诺贝尔奖是用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

十九世纪,为了加快苏伊士运河和矿山、铁路的建设,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得到广泛使用,为此他也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有一天早晨,他翻开《斯德哥尔摩日报》,报上居然登载了有关他辞世的信息,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是媒体将他在一次爆炸事故中被炸死的弟弟误当成他本人了。有报道称,诺贝尔发明的新型炸药使得武器的杀伤力增强,于是战争中伤亡的人更多。诺贝尔大惑不解,他本以为自己发明炸药是为了造福人类的和平建设,应该赢得公众的崇敬,没想到却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和鄙视。他不愿背负这种恶名离开人世。于是在1895年,即他逝世前一年,决定设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奖项,并在遗嘱里强调诺贝尔奖是为“人类幸福”而设。文学奖是其中的一项。

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最长、国际影响最大的文学奖项之一。获奖者多为各国精英,或由于获奖而变成世界瞩目的知名人士。事实上获奖者并不见得都是文坛巨匠,恰恰有些文豪大师反而未能得到此奖,如托尔斯泰、左拉、哈代、易卜生、斯特林堡、康拉德、D. H. 劳伦斯、加西亚·洛尔加、卡尔维诺、布莱希特、里尔克等。但总的看来,虽有偏颇,还是比较公正的。

从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起,桂冠获得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欢欣,有的意外,有的冷漠,有的拒绝,甚至有的因获此奖而大难临头。

有人认为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应授予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事实上却给了法国的苏利·普吕多姆。此事招致以列维尔金教授为首的42位知名人士的抗议。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拒绝授奖给托尔斯泰的原因,是托尔斯泰对现行制度的批评态度。1902年、1903年、1904年,有人继续提名托尔斯泰,但都被评委会以先前作出的决定为借口予以否决了。他们指责托尔斯泰仇视文化、国家、宗教和人类的一切价值观。1906年又有人提名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给芬兰翻译家叶尔纳费尔特的信中说:“……恳求您不要让他们授予我诺贝尔奖。”有人进一步推荐托尔斯泰为和平奖候选人,他在回朋友的信中表示自己的态度:“我之所以拒绝,是因为坚信金钱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一再强调:“我们唯一的标准是文学价值”,“我们独立于国家之外”。他们的信条是:“警惕书商游说,警惕政客利用。”但又有评委称:“奖是文学奖,但跟政治考虑巧合。当作家的选择变得政治性,我们不能说这个奖不是政治性的。”

1958年,正值赫鲁晓夫当政时,该奖授予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当局内部掀起了一场重大的政治波澜,他们硬说《日瓦戈医生》是反苏作品。苏联作家协会甚至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会籍,并威胁剥夺他的国籍,将他驱逐出国等等。迫于这种政治压力,帕斯捷尔纳克不得不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