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3年 (美国)托尼·莫里森

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 作者:高莽


Toni Morrison (1931 — )

(美国)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美国黑人女小说家。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小镇罗伦,父母原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后搬进城市,生活贫困。莫里森十二岁便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1949年中学毕业后,到华盛顿就读于专为黑人创办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在校期间曾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5至1957年在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芙的小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返回霍华德大学担任讲师。1958年与牙买加血统的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婚后生有两个孩子。1964年与丈夫离婚,婚变的苦闷和对文学的爱好促使她走上创作的道路。婚后去了纽约,在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编辑出版过拳王阿里的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

1970年,莫里森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最蓝的眼睛》。小说写一个黑人小女孩幻想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最后她终于得到了,但却由此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之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苏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等。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真正的成名之作。小说写的是一个黑人家庭三代近百年的历史,暗示黑人仍在遭受西方精神文明的奴役;作品刻画了黑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幅纯粹黑人的风俗画,其中有神话、传说、习俗、意象、讽喻等,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

《宠儿》是莫里森创作的高峰,出版后获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小说以极其惊心动魄的故事诉说了美国黑人的不幸;作品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故事套故事,通过蒙太奇手法返照往事,把美国奴隶制的不人道揭露得淋漓尽致。

1993年,由于“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瑞典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托尼·莫里森。

获奖后,莫里森的创作热情仍然旺盛,又出版了《乐园》(1998)、《大箱子》(1999)、《爱》(2003)和《恩惠》(2008)。当时正值非裔美国人巴洛克·奥巴马竞选总统,奥巴马曾三次致电莫里森,寻求她的支持。

2012年,莫里森出版了她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家》,描写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给非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创伤。

莫里森从第一部小说开始就表明自己是有民族意识的女作家,她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同胞命运的关怀与同情,始终把黑人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

早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她获奖之后,我国加快了译介其著作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几乎她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有了中译本,比如《柏油孩子》、《宠儿》、《天堂》(即《乐园》)、《爵士乐》、《爱》、《恩惠》等。另外,我国还发表和出版了众多研究托尼·莫里森的论文和专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