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连任风波(1)

陈诚新传 作者:史玉根


退守台湾后,陈诚爱发议论、口无遮拦的作风才大有改进。大政方针上,陈诚与蒋始终保持了一致,但他们之间仍然还是出现了一些冲突。在1959年至1960年的“连任”风波中,陈诚与蒋介石的暗中较量最为激烈。

提起“连任”风波,先要说一说胡适。

胡适1891年出生,安徽绩溪人,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上世纪3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对国民党包括孙中山的一些政治主张颇多批评。

抗战以后,蒋介石为了装点门面,请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全权大使,直到1942年辞职。1949年,胡又去了美国,以后与蒋介石和台湾当局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胡适对蒋的独裁统治多有批评,有亲美倾向,所以不为蒋所喜,但蒋又怕他在国外放大炮对自己不利,所以想方设法要把他延揽到台湾。1957年,委任胡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4月,胡果然回到了台北。

这次回国,胡适是有政治目的的。他平生的最大愿望,是把中国造就成一个美国式的民主国家。1960年“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到期。1959年就要提名“总统”候选人,并着手竞眩按“中华民国宪法”,“总统”只能连任两届,蒋介石不能再担“总统”了。谁来担第三任“总统”?胡适认为陈诚是合适的人眩当时国民党内除蒋介石外,只有陈诚的威望最高,蒋不参选,陈诚若参选,必定十拿九稳。陈诚向来崇敬文人,对胡适这样的大知识分子自然更加看重。两人在一起也谈得来,所以,胡对陈的评价高于蒋介石。

1958年(农历丁酉年)是陈诚六十大寿。陈的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元旦,胡适回台后,邀约蒋梦麟、梅贻琦、王世杰等三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和陈诚结伴到台南补寿。五个人在一起具体谈了些什么,无史料记载。不过,他们应该谈到了“总统”竞选的事。当时,台湾政界有人把胡、蒋、梅、王四人称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为秦末汉初避乱于陕西商县南山的四位隐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请他们出山为官,不至。后来刘邦宠幸戚夫人,想废掉太子(吕后之子)。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请到四皓,成为太子上宾。刘邦见太子得大贤之心,清除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后来太子继位,是为惠帝。把胡适、蒋梦麟、王世杰、梅贻琦四人比作“商山四皓”,可见其暗含的意思。

对自己是否想继续连任,蒋介石一直不吭声。明眼人知道,他还想再次连任。于是,1959年台湾学界便展开了一场围绕蒋介石应否再连任“总统”,是否修改宪法的大辩论。胡适又放大炮了,公开反对蒋介石做第三届“总统”,说:“蒋先生应树立合法、和平、转移政权之典范,不应为第三任‘总统’。”他还要陈诚劝老蒋公开表态不做第三届“总统”。陈诚哪里敢去“逼宫”。

胡适不仅反对蒋连任,他还准备在台湾成立一个民主党派,与国民党抗衡。胡的言论和做法自然引起亲蒋派的不满。而陈诚夹加在中间左右为难。按人之常情,陈诚应该也有做一届“总统”的念头。虽然没有“逼宫”,但他也装糊涂,始终不声明自己不竞寻总统”。这也让蒋有点难堪。

据陈履安回忆,僵局还是陈诚给打破的。“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着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就把这个部署都做好了,报上去给老‘总统’。老‘总统’还是不讲话。他当选了,一句话不讲。”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