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道”世界十四

无计花间住 作者:扬之水


所谓以风花雪月之词,寓黍离麦秀之思,不妨说就是能够把美丽作成凄凉。“婉约”词到了王沂孙的“思笔双绝”,差不多成了绝唱。

他用文字建造了一个超越文字本身的境界。他以他特有的思、笔,营造出一种气氛,并在这气氛中传达一己的情绪。“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把酒花前,剩拚醉了,醒来还醉”(《水龙吟·牡丹》),两个“醉”的中间,他藏了无限悲凉的、排遣不去的清醒。“病翼惊耿,枯形阅世,消得残阳几度”(《齐天乐·蝉》),他用“惊秋”、“阅世”、“消得”,唤起颓败、衰亡着的生命,完成生的最后的悲哀。即便是黍离麦秀之感,即便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在碧山词中,似乎也只是一个背景。比如咏蝉中的“一襟余恨宫魂断”,“为谁娇鬓尚如许”,如果不联想“南宋诸后妃陵墓经过发掘后尸骨被弃于草野之悲惨”,如果不联想“孟后陵曾得一髻,其上尚有短金钗云云”,是否就不见其佳呢?恐怕不是的。因此他吟唱的仍是世事无常、生命无常这古今相通的悲慨。

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碧山词在清代才获得了它的最高评价。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而终于不朽,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但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着近乎完美的形式及形式与内容近乎完美的结合。它达到了一种形式所能达到的极致,而又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