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象音乐,用音符作画的艺术家(3)

钢琴物语 作者:魏斌


1894年12月22日,德彪西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谱写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的午后》(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在巴黎首演。在这场音乐会上,有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等当时远比德彪西有名的音乐家的作品,但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只有《牧神的午后》不得不重演一遍。法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 )评价道,现代音乐是被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唤醒的。据德彪西自己说,马拉美第一次听完他在钢琴上弹完《牧神的午后》,来回走了好几圈,然后激动地对德彪西说,这音乐把我诗中的感情撷取了出来,赋予了它一种比色彩更热情的背景。

德彪西与他的爱女爱玛在一起。1908年德彪西为他的女儿爱玛创作了钢琴组曲《儿童乐园》,全套组曲共包括六首小曲,分别是《小象催眠曲》《洋娃娃小夜曲》《雪花飞舞》《小牧童》《木偶步态舞》以及一首十分有名的钢琴练习曲《博士》。《博士》练习曲中刻意模仿了克莱门第的练习曲并充满戏谑成分,表现了琴童无可奈何地弹奏练习曲一肚子厌烦的心绪。

就像绘画可以不讲究透视等一切规范一样,德彪西不讲究音乐中以前曾经有过的结构等一切逻辑因素。在《牧神的午后》之后,德彪西创作了大量钢琴曲,比如《版画集》(Estampes,L.100)、《意象集》(Images Pour Orchestre)、《前奏曲》(Preludes)等。著名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特别容易得到现代人的青睐,不少流行乐队都将之改编成通俗的管弦乐。

有人听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会以为德彪西真的是要为听者勾勒出少女亚麻色的美丽头发飘逸出的动感,其实不然,德彪西一生痛恨写实主义。他所做的只是在他的音乐里抒发对少女的感觉。至于少女的头发是亚麻色的还是金黄色的,他都并不刻意描摹,而是以他那柔和的音色和纤细的音符,创造出一种“德彪西的意境”,让人想入非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