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金陵机器局和当时的官办军工企业一样有着无法回避的体制机制问题,但是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武器弹药保障功效。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金陵机器局所生产的枪炮弹药开始用来部署南北洋沿海和长江沿岸的防务,中法战争爆发那一年,金陵机器局的军火生产居然出现了“应接不暇”的状况。它从其他省份收回的“拨还炮价”高达五万两左右,从而使它这一年的经费收入增加到十五万三千余两,比常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左右。
天津机器局是李鸿章直接掌握的一个大军火厂,但这个厂最初却并非李鸿章所创办,掌握对天津机器局的控制权主要是李鸿章和清廷权力斗争的结果。
在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相继创办后,清政府很怕新式兵轮武器的生产完全掌握在汉人大臣手中,威胁到满族的统治,所以有意要把仿造外国军火这类事情,逐渐收归清政府中央总揽,以此来加强清政府中央的统治地位。
1867年3月,天津机器局正式成立,并且聘用美驻津领事密妥士为总管,机器采购来源主要是英国,制造火药主要供给卫戍京师的军营使用。本来挺好一个收权的设想,但是清政府哪里算到此时的满清贵族完全指望不上,崇厚根本不是个干事的主儿。天津机器局在崇厚主办下,花了二十多万两银子开办费,每年又有天津海关税银四成作为常年经费保障,但建厂三四年后,工程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没办法,清政府还是得找能人出马,于是,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清廷只好将天津机器局交给他接办。当然这里面还有个插曲,这一年发生的天津教案使各个国家群起威慑,清政府只能调来淮军保卫京城,从而打破了原来不准淮军在黄河以北驻扎的命令。如此,掌控淮军的李鸿章接管天津机器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鸿章也不客气,上来以后就大搞人事变动。总管密妥士以不精通机器制造的理由被李鸿章撤换掉,新上任的负责人是李鸿章的亲信,原江南制造总局督办沈保靖,他不仅曾追随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还曾为李鸿章管理江南制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