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哥是张晓刚 2

搅局 作者:陈晓峰


张晓刚短短十几个年头已经被操作成一个具有当代艺术典型特征的信息“碎片”,每个“碎片”对大家都很重要。拿到一块相关信息的“碎片”,似乎等同于高附加价值的“古董”。本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艺术本来是一场金钱游戏,有钱人只选市场的宠儿下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张哥哥这次回归传统的“念想”,完全暴露了这拨艺术家的“底裤”,尤其是《青松与药瓶》、《车窗—红梅》,试图转化传统与现代挣扎的观念表现,将原有绘画方式“套牌”过来的方式,完全丧失了艺术敏锐度。整体画面看起来索然无味,表达上更是毫无可能性。我宁愿理解作品中带有忧郁的红色,正是代表了这拨艺术家迷失心路的内心反应,而无关艺术家本人在艺术上的积极探索。西方前卫艺术家一次次给人们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不断“知耻而后勇”,而中国早期标榜前卫起家的艺术家却一步步退守到女人的柔情里,退守到大望路的饭店里,退守到798的画廊里,退守到做大学回顾展里,退守到一个以商业为中心的展览合成里,这就是今天艺术界的现实。

英雄都为美女一笑,死了也划算,但是明晃晃不顾爱你的人情感成就一个商业哥哥做的展览,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我觉得就很不厚道了。我要强调的是,不是每段的张晓刚都是好的,至少这次长沙的展览,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这拨艺术家的创作危机:一是缺乏精神创新;二是突破的途径太少。一个艺术家难以给人在艺术探索方面持续的新鲜,那么,评价他的只有市场成交率这一条了。所以吕哥哥的“过亿”说,实在是一种野蛮而非性感的说法。评论是毒药,“张晓刚”这三个字都是带着辐射的“毒药”,因为艺术的属性已经被“我哥是张晓刚”的产业链市场需求所替代。“张晓刚”是金字招牌,是中国艺术界的名牌产品,似乎一切都无须再生成关于艺术其他方面的意义了。一个调动艺术界整体资源和媒体资源的展览,如果说是应景之作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张哥哥不变的是其作品图式的物理成分,而本次寓意传统的作品,更谈不上观念带来的化学反应。我不知道艺术家生活变好了,创作上反而退步了,是不是艺术圈的通病,但是分辨这些“伪传统”精神的作品,应该不难吧!

从早期作品的简单感人,到甘愿画有预谋的“红梅”,这一现象的背后,足以为艺术界封闭的结构带来新的警示,也足已让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进行新的追问,那艺术界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什么呢?艺术批评界近年来所做的万恶的“广告行为”,已经足以毁灭艺术探索的方向。一个大型展览,或千篇一律叫好,或者做沉默的帮凶,从而将其演变成一段传奇,这一切又是多么“传统”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