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末世才人初迈步 (5)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伟


1867年盛宣怀乡试落第回到常州后,重病中的盛隆犹如风中残烛,盛宣怀在家悉心照料祖父,并赶紧写信给在武昌的父亲,信中写道:“爷爷近来咳嗽严重,胸闷气短,体力不支,时时昏迷。苏常名医会诊,皆言爷爷年事已高,气血两亏,犹如油尽灯枯,药石已难奏效,还是准备后事为妥。儿观爷爷气色恐难支持,双亲大人须速回常州,迟则难见最后一面。”接到儿子盛宣怀的来信,盛康匆匆收拾行李赶回常州老家。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盛康辞去湖北盐法道任,按清朝的老规矩奉讳守制,专心做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其间许多具体事务都由盛宣怀出面规划办理,绝不让老父亲多操心。若不是后来杨宗濂来函招其入李鸿章幕府,盛宣怀或许就一直在常州当他的大地主了。然而人的一生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契机,令命运彻底改变。

1870年春天,又一个花发如锦的季节,27岁的盛宣怀应召来到李鸿章身边,从此走上了一个无比精彩又无比坎坷的人生舞台。在1876年9月盛宣怀参加第三次乡试时,他已是轮船招商局的会办,并着手将湖北广济煤矿的开采付诸实践。就在考试前的半月,盛宣怀还随李鸿章去烟台参加了马嘉理案的谈判工作,签署了《烟台条约》,所以他匆匆应秋试,结果是又一次名落孙山。在这最后一次尝试失败之后,盛宣怀遂绝意科举,放弃了科举仕途。

盛宣怀实为一个“武进”式的人才——从武而进身。他这一招非同小可,成就了一大帮子举人、进士、翰林们都未曾成就、也无法成就的旷世伟业。巧合的是,常州一地古称之一即为武进,历代“武”而“进”的确实不乏其人,抗元名将王安节、明朝兵部尚书陈洽、抗倭名将唐荆川、汤和、张士诚、方国珍……盛家常州祖宅的边门开在马园巷,原先就是明清两代军营养马的地方。盛宣怀也是从“武”而“进”,自从踏入李鸿章的戎幕,他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盛宣怀未能从科举出身,有人说他是时运不济,也有人说他是“读书不成去学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盛宣怀放弃了科举?盛宣怀注重社会实际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同以八股时文为晋身之阶的科举制格格不入的,而且越到后来从事企业创办和经营时期,就越与科举一套陈旧制度不相容。孔孟经书、儒家经典与经营管理企业、提高产值利润毫无关系。因此,说盛宣怀因渺茫而捉摸不到的“时运不济”而放弃科举,还不如说是革新与守旧、先进与落后矛盾的反映。对于盛宣怀来说,名落孙山并非不光彩的事。“读书不成去学剑”用在他身上,应该看做是褒义,而不是贬义。弃无用之学,选择适合自己和时代发展的道路是明智之举,是识时务的俊杰。

在19世纪70年代两次应秋试时,盛宣怀并未把科举当做重要事情来对待。他以二品布政使衔的四品候补道这一“大员”的身份参加乡试,堪称考场上的一大奇景,此时的他专心从事以官员身份办理工商的实际利益,也没有精力参加考试。他已经获得了更为合适的晋身阶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