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将帅恩重洋务兴 (1)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伟


入幕李鸿章府

1870年,李鸿章以湖广总督受命带兵奔赴陕西,协助左宗棠“防剿”回民起义,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网罗人才的机会。追随李鸿章在江苏无锡等地办团练与太平军为敌的杨宗濂,把盛宣怀推荐给李鸿章。李鸿章早就与盛宣怀之父盛康“雅故”,见了这位世侄颇为器重和赏识,委派他为行营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是秘书兼总务处副处长的角色,直接对李鸿章负责。

盛家后代在《盛宣怀(杏荪)行述》中说:1870年4月,“李文忠公由鄂督师入陕,杨艺舫(芳)京卿宗濂函招府君入幕”。这位介绍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府的杨艺舫,就是无锡大户杨氏家族的老太爷杨宗濂——北洋军阀时期出任财政总长的杨味云是他的侄子,荣德生先生的女婿杨通谊(荣漱仁的丈夫)是他的侄孙,荣毅仁先生的夫人杨鉴清女士也是他的后代。杨宗濂还是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被晚清皇家禁卫军神机营的将军善庆叫去训练部队,1885年又奉命总理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几乎所有的将校均出自其门下,可以说是后来的北洋军阀的祖师爷。

杨宗濂的父亲杨延俊,字菊仙,是与李鸿章同科的进士。两人在考举人的时候就是同年,而且还是同一个号舍,李鸿章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突发疾病,全靠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后来两人同时金榜题名,所以在同年中交情最笃。

李鸿章在杨菊仙去世之后把他的三个儿子杨宗濂、杨宗翰、杨以廻三兄弟带进自己的幕府,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委以重任,培养成才。杨宗濂在刘铭传麾下总管粮台,后来担任了淮军总营务;杨宗翰在李鸿章身边司章奏(当秘书);杨以廻佐豫军,转战数省,直至大局平定。太平军被平定后,杨氏兄弟均以战功升任道员,并赏顶戴花翎,他们的家族在无锡逐渐成为望族。

1870年,杨宗濂奉命调到直隶(今河北省)。动身之前,他深感李鸿章身边缺乏人手,于是千里驰函老朋友盛康,劝他把儿子送出来锻炼锻炼。

盛宣怀是善于抓住时机的。他意识到这是他一生有所作为的起点,是晋身阶梯的第一步。要从这里逐级而上,必须取得李鸿章的信任。于是,他为李鸿章镇压起义卖力工作。盛宣怀虽科举不利,但是应付日常公文却不成问题,他协助父亲处理过公务,办事机敏,吃苦耐劳,很快便博得了李鸿章的好感。

1870年对盛宣怀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入李鸿章幕是影响一生的关键性跨越,李鸿章援陕则成为他一生功名鼎盛时期的起点,也预示着盛宣怀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盛宣怀随李鸿章抵达陕西行营后的一个星期,直隶总督曾国藩管辖的天津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教案,历史上称之为“天津教案”。奉朝廷之命,李鸿章和他的淮军立马向天津开拔。时值盛夏酷暑,部队常常要“日驰数十百里”,一路上“涉函关,登太行,尽揽山川扼塞形胜”,遇到紧要的公文,盛宣怀能“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僚们无不敛手推服。他的职衔也很快得到提升,不久就升任陕甘后路粮台、淮军营务处,可见李鸿章的器重。他们的紧密合作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

协办“天津教案”

清末自《天津条约》开放传教以来,传教士便开始在各地进行活动。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传教士和教民时常与民众发生各种冲突。不仅有各处流传的反教揭帖和檄文煽动群众情绪,又不乏不法之徒混入教会借势欺人,传教士干涉诉讼,引起事端,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抗争冲突,亦即教案。

当时外国传教士为吸引中国人入教,常办理一些慈善活动,尤以建立育婴堂收容大批无家可归的孤儿为主,但这样的举动却常引起中国民间的怀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