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里军情一线牵 (3)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伟


有利防务,便利通讯

由于满清政府和民众都阻挠外国人在中国架设电线,于是外国人产生了中国人自设电报线供中外人士使用的想法。例如,法国翻译李梅就提出中国政府应出钱雇用洋人修建电报路线,中国沿路地方官员必能用心照料及保护一切。事实上,对于列强来说,这一提议既消弭了自行出资带来的风险,又能享受电报带来的便利,一举两得。不过,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电报并非必需之物,所以他的提议仍不为清朝官僚们所接受。

15年后,这一中外均能接受的方案终于付诸实施,而实行者就是盛宣怀。

自1865年以来,列强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国、俄国和美国都在敦促清政府架设电报线,甚至当时还很落后的日本也妄图染指,清廷均一一拒绝,认为此端绝不可开,否则将由沿海而遍及全国,由一国架线变为诸国效尤,只图网占中国之利,而不顾滋扰地方之害,实在万难迁就。

然而,列强纷至沓来的设线要求令腐朽懦弱的清王朝难以招架。于是,清朝官僚们经过酝酿之后,提出了与李梅相似的自办电报主张以缓和矛盾。1870年8月12日,福建船政大臣、督办南洋海防事宜的沈葆桢首先上书《议请自设电线》,提议说:

闻电线之设,洋人持议甚坚,如能禁使弗好,则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予以辛工,责以教造,彼分其利,而我握其权,庶于海疆公事无所窒碍。若听其自作,则遇有机密事务,彼一二日而达者,我十余日尚复茫然,将一切机宜为之束手矣。

沈葆桢的上书说明洋务当权派对电线电报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由完全不许设线到由自行设线:我出钱,洋人出技术,双方虽分其利,我却握其权。沈葆桢的奏诉表明洋务派自己设线有被迫的因素,但已有了政治上的考虑。以前不肯设线是为了抵御侵略,现在自己设线,也是为了抵御侵略。

清廷真正痛下决心自办电报,还是从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海防起。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漂落事件悍然出兵台湾,我国东南沿海顿时一路告警,在清王朝内部引起巨大的震动。架设台湾电报线路,正是在这时提出的。被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台湾巡视的沈葆桢,深感台湾孤悬大洋,与福建交通阻隔,消息极不灵通。他在《会筹台湾大概情形折》内奏称:“台湾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遁,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他的建议得到清廷的批准。所以,时称沈葆桢“治军台南,奏请架设电线,以速军情”。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清王朝克服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排斥,批准在台湾海峡设立电报,为今后大规模兴办电报开创了一个先例。但由于沈葆桢旋即调职和日本取消进攻台湾的计划,开筑电报电线的计划没能付诸实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