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外景和内景(2)

我爱·我家 作者:郑猛


从布景来讲,剧中的客厅和餐厅是固定的,而旁边的第三个空间则要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工运学院的演播室不到四百平方米,除去其他布置,最终留出的第三空间只有六十四平方米。

在这六十四平方米里,戴延年带领美术部门前前后后搭建出约二十个场景。在这个狭小空间里施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尤其要注意细节,差几厘米都不行。录制现场和道具间属于前厂后店的关系,布景设置不能耽误拍摄的进程。

为此,剧组开拍前的一两个月,戴延年就开始着手设计并制景。由于技术手段不发达,设计图全都是手工描绘,大有土法上马之意。不过越是这样,越能体现出专注和智慧。

屋内的道具都要从人物的身份出发。开始设计之前,戴延年仔细看过剧本,剧本里提到的道具,必须在现场体现出来。剧本刚出来的时候,英达就对戴延年介绍,这是一个老革命的家庭,一家之主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对这种身份戴延年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岳父就是平时勤俭持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柜子上摞着箱子,箱子里放着报纸。这些细节后来都反映到了剧中。

包括客厅沙发在内的大道具基本上都是戴延年定的,从外面买来或者租来的旧物件。沙发也是租来的旧货,戴延年特意安排人给沙发做了浅黄色的布套,当时很多老革命的家里都有这种颜色的沙发。

不过到后八十集的时候,戴延年设计胡学范家的客厅,就要考虑老胡有过留学的经历,比如沙发和窗帘的风格就与老傅家完全不同。另外老胡家的很多陈设就是从英达家直接搬过来的,连英若诚当年留学所获的一些证书都拿了过来。

不过有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其实剧中老傅家沙发的摆放方式不太符合常理。从当时的房屋结构看,沙发不太可能背对着家门来摆放,但如果正对着门就成了背对观众,无法进行拍摄。从这一点上看,此剧的确具备戏剧和舞台的概念。

另外,老干部们都保留着他们珍视的一些东西。比如客厅写字台后面的那张中国地图,戴延年就花了很多心思。地图上画了很多线,表明是老傅解放前行军打仗曾经走过的地方。只是由于镜头很少推近景,一般的观众注意不到。同时由于家里住着三代人,一些陈设又要体现新时代的风貌,比如录音机和圆圆卧室的贴画等等。

按照戴延年的设想,全家人应该居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房子里,甚至有点像苏联人设计的那种风格,屋内有墙围子,地上铺满地砖。戴延年所住的院里就有一座这样的洋房,剧中的有些设计是完全照搬过来的。电线包线的设计来自戴延年自己家的细节。

客厅里最为醒目的布景,除了居中的一套沙发,就要属挂在墙上的那幅书法作品了,上书八个大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戴延年安排副美术设计找一位书法家写一幅字,字的内容是他事先定下的。这位美术设计辗转找到了书法家王秉新,他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弟子。从这八个字的字体来看,确实有些舒同先生的风韵。为体现真实性,王秉新在创作的时候还不忘写下了“傅老指正”的上款。

除这幅字之外,客厅的左面墙上还挂着一个大扇面,扇面上是南宋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扇面,是制片主任英宁从自己家拿过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