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封电报搅得大清朝廷乱了方寸 1

大清公使曾纪泽 作者:冯惠明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电报机,从此人类省却了车马劳顿传递信息之苦。不过,电报这玩意儿传到中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洋人在上海设立了电报局,大清朝廷使用电报也仅限于与驻泰西各国公使商议军国大事,而且电报必须经过北京上海之间的快马昼夜传递。那时,一封无声的电报,往往载重如山岳,蓄势若江河。

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下旬某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收到钦差大臣、中国驻俄国公使崇厚从遥远的圣彼得堡拍来的电报。这封电报非同小可,像一颗无声的惊雷,一下子搅得大清朝廷乱了方寸。

原来崇厚上年赴俄,肩负着收回被俄国出兵占领长达十年之久的伊犁地区的重要使命。崇厚与俄国外部尚书格尔斯经过十个月谈判,达成了十八条协议。这十八条归纳起来就是,俄国答应交还伊犁,但中国需付出高昂代价:一是把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和南边帖克斯河流域大片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二是中国给予俄国代守伊犁兵费五百万卢布;三是在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地区重新划界,中国又被割去大片领土;四是除喀什噶尔、库仑已经设立领事外,俄国可以另在嘉峪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设领事及贸易行栈,俄商在蒙古、天山南北路贸易均不纳税,俄商运货可以经过张家口、嘉峪关、通州、西安、汉中抵达天津和汉口。另外,还附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以及准许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的专条。按此条约,中国只是收回了一座空城,而丧失了大片国土和权益。崇厚发来电报,不等朝廷回音,擅自动身前往黑海岸边的里瓦几亚,与俄国外部的格尔斯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样一个彻头彻尾丧权辱国的条约,传至国内,消息不胫而走,舆论哗然。朝廷内主持军机处的恭亲王奕紧急召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沈桂芬来王府商议对策。

恭王府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侧一块林茂水秀的风水宝地上,高墙内共有四进院落,分中西东三路。中路依次坐落着几重大殿,是恭王府进行佳节庆典和祭祖祭神的地方,东路几排正厅和配房是王爷起居会客之处,西路几座典雅别致的阁楼,乃是王府珍藏古人字画碑帖和古玩器皿之所。王府建筑格局气势宏大,为北京所有王府之冠。

东路的前院,院中央一座木条搭就的架子上爬满了枝桠弯曲绿叶繁茂的藤萝,藤萝后面是一排灰瓦红柱的正厅,正厅门楣上横悬着一块金字黑匾,上书“多福轩”三个大字。“多福轩”就是奕的客厅,这间客厅的墙上布满了各种书体的“福”字。

沈桂芬年近六旬,白净消瘦的脸膛,额头有深深的皱纹,似乎记录着他在仕途上跋涉的艰辛。他看了电报先是痛骂了一阵昏朽无能的崇厚,他万没料到深受朝廷倚重、被誉为通晓夷物深谙外情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经过十月之久,签了这么一个必遭人物议的条约,他自然气愤。气愤之后他又深为担忧,因为崇厚出使俄国,荐主就是他沈桂芬。崇厚误国,自然也给他脸上抹了黑。

“六爷,我看是否火速给崇地山发电,事情或许还能挽回?”沈桂芬心情急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