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顗 3(3)

品中国高僧 作者:一退


十年磨一剑。这十年建立了天台宗完备庞大的理论体系,使天台宗成为佛教东来后,最早具有中国本土佛学特色的宗派。智顗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有“一念三千”“五时八教”义理,细说下来,俗世之人定嫌枯燥。我只说“五时八教”中的五时,这是种判教理论,判是判别、判定。

他把佛教教义都看做是佛所说的法,分为五个阶段,也就是“五时”:华严时、鹿苑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也就是五个时段说的法,一个比一个高级,好像上台阶。《法华经》为正宗,最高的台阶。

智顗常在山上讲《维摩经》,维摩就是维摩诘,是天竺一位辩才无碍的居士,有很多菩萨都向他请教,此经是说解脱境界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字维摩,就带有崇拜维摩的意思。

当地乐安县令袁子雄上山听经,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名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他们手擎香炉,围绕智顗转了三周,久久乃熄。据说袁子雄看见了,因此发心改造了讲堂。

天台山临近大海,百姓以捕鱼为业。智顗看着不忍,购买临海一所池塘作为放生池。地方长官计诩请智顗讲经,智顗大讲因果论,使“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放弃了捕鱼。并用六十多所,总长三百多里的洼地,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智顗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永为放生之池”。从而一天拯济群鱼无数。

智顗还专门撰写文章,说为何要放生,保护鱼类,是为人做善事。北方人活得长久,就是不杀生。站在连成一片浩瀚的放生池边,智顗一定心生感慨。他要为当地人谋福祉。

据说自智顗起,后世各地寺庙差不多都有放生池,年年放生。

智顗还保持着和朝廷的联系。他在天台山修建寺院,陈宣帝特地下敕,赐名“修禅寺”。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陈宣帝专门下诏:“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就是说,陈王朝认为智顗的“训兼道俗”是国家的期望,因此将住地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的“调”(赋税)拨给僧众日用,并另拨两户农民以供寺院役使。

对于这种高级别的待遇,智顗并不是如一般人一样很欢欣,而是心境平静。

很多僧人来投智顗为师。天台山俨然是佛教中心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