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场内的艺术品(3)

最艺术,最民国 作者:潘剑冰


不当官的吴稚晖并非没有大抱负,他一辈子都在倡导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他认为通过给汉字注音可以让老百姓识字,进而阅读书刊报纸,使得文化传播开来,民智以开。另外,国人不仅要书同文,还要言同语,交流都不行,怎么团结起来!

吴稚晖早年在苏州教书时,发明了一种“豆芽字母”,教给文盲的老婆,用于两人之间的书信交流。辛亥革命之后,吴稚晖应蔡元培之邀,主持汉语注音字母的推行工作,并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后来在战时陪都重庆,吴稚晖以花甲之龄为宣传注音汉字游行街头,于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步行几十里山路为平民识字班授课,精神令人感佩。到了台湾之后,吴氏仍然孜孜不倦地推广注音运动,很多台湾人国语说得那么好,不无他的功劳。

1927年,在中共特委会议上,周恩来说蒋介石:“最秘密的还是五老会议,是参谋部。张静江是主席,吴稚晖是小丑,李石曾是花旦,蔡元培是学究,戴季陶是军师。”其实,所谓的“五老会议”神秘却并不重要,这五个人都并非实权派,说白了就是点缀台面、给外人看的。周恩来称吴稚晖“小丑”,在舞台上小丑只是插科打诨的,并非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不过他们也无需承担大腕的压力,主角的舞台生命往往非常短暂,而演小丑的人却常可以青春永驻。

吴稚晖这类政坛小丑的存在使得一本正经的政治舞台多了几分娱乐气息,变得不那么沉闷,其功用不可忽视。对此,吴稚晖并不讳言,他自称是“一个闯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人人都想当王熙凤,有几人愿意当刘姥姥?问题是,王熙凤的结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惹人羡慕的反而是那个刘姥姥。

吴稚晖甘心做刘姥姥,他无意间闯入了政坛的核心,却自警自觉,始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未有非分之想,若即若离,欲合还分,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官场哲学怎能不让人叹其高明!

除了“刘姥姥”,吴稚晖还把自己比作“大阿福”,他说:“开大会,把我这个所谓‘元老’请上主席台,照相让我站在前排,很像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放在橱窗里摆摆样子。”据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述,以前无锡锡山和崇安寺等处,有许多出售泥人的店铺,其中有一款手摇扇子、会摇头的老公公泥人,面相完全根据吴稚晖的滑稽相而绘,无锡人称它为“吴稚老”。很多到无锡游玩的人都会买上一个,销数很大。吴稚晖每次去无锡,也会买几个,看得哈哈大笑。

在时人眼中,吴稚晖可真是一件艺术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