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无法相信我眼中所见。”(1)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维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我无法相信我眼中所见。”

这句话精确地描述了 2001年 9月 11日上午发生在曼哈顿的事件。当两架飞机先后撞倒了耸入云霄的世贸大楼、当人们不顾一切地从燃烧的大楼上跳下来但仍然难免一死、当双子塔的 220层高楼慢慢倾斜倒塌时,难以置信是人们唯一的反应。

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场景,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将此事件与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9·11恐怖袭击事件远远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的范围,以致于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将 9·11恐怖袭击事件进行类比,就是试图将这件事纳入公众的理解范畴内,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件来形容它,从而抹去了它独一无二的特质。【注释】对于那些观看 9·11电视直播的人,以及当天上午正位于曼哈顿下城的目击者来说,最常用的对比方式就是与动作片进行比较。比如由约翰 ·麦克蒂尔南执导的《虎胆龙威》 ( Die Hard,1988)、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1996)、约翰·卡朋特执导的《纽约大逃亡》( Escape from New York,1981)、迈克尔·贝导演的《绝世天劫》( Armageddon,1998)以及由约翰·古勒米所拍摄的《摩天大楼失火记》(The Towering Inferno,1974)。【注释】

【注释】特洛特认为,恐怖电影的基础也是认知:“那些难以置信的恐怖,就是一些超出我们日常理解范围的事物。”

【注释】吉迪恩和儒勒·诺代在《9·11》里的一个真实场景中展示了这个类比,一个大惊失色的目击者说“那就像是《摩天大楼失火记》里的场景”。

但是,用动作片来进行对比的现象并未持续很久。尽管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许多画面,例如撞毁的飞机和倒塌的大楼等,这些都是动作片的惯用镜头,但是纽约乃至全美国对这个事件的关注重心越来越倾向于内在的心理感受,越来越重视偏执症和恐惧等阴暗的心理活动。美国关于恐怖主义的报道从最初具体的飞机撞大楼,变为后来神秘的炭疽恐怖,这也正体现了从表象到内心的变化过程。相比于动作片,这种重视心理活动的趋势更适合与表现未知和虚幻的恐怖片进行类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