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文缘(2)

权力那些事儿 作者:梁振华 龙其林


除了这些封资修毒草,肖仁福也会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读。图书室里面也没几本书,大部分是政治读物,味同嚼蜡,远没家里的毒草有意思。肖仁福很纳闷,学校干吗不多弄些毒草放在图书室里?自己接触了不少毒草,也没被毒翻过一回,依然天天到处疯,活蹦乱跳的。肖仁福只好又返回家里,捧过毒草,津津有味地品读起来,全然忘了毒草的毒性。

肖仁福真正有规模地阅读,是上师专之后。比起家里的黑木箱子和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师专的图书馆自然丰富多了。学校给每位学生办了借书证,一次能借五本书。肖仁福不会浪费指标,每次五本,且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再回图书馆换书。肖仁福开始读得杂乱,想读什么借什么。只可惜这种凭兴趣读书的日子很快过去,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开列了长长的读书单,比如古代文学读什么、现当代文学读什么、外国文学读什么,都与考试挂钩,不读规定的书,考试就及不了格。这也有个好处,读得系统,且都是名著名作,同学们读过的书你也读过,不会被人小瞧。

只是名著名作也有不对肖仁福胃口的,尤其是外国的名著名作,那种不着边际的风景描写,啰啰唆唆的心理描写,以及又长又别扭的句子和人名,特别让人头疼。其实不止肖仁福头疼,其他同学也一样,只是人家不吱声,装出非常喜欢洋人的作品的样子,好像不喜欢洋人的作品就没文化,就不是读书人。也怪不得同学们,自清末洋枪洋炮轰进国门后,妄自尊大的国人都变得无比自卑,一时西风东渐,言必称希腊,祖宗的东西都扔到了脑后。“文化大革命”后国家百孔千疮,知识分子茫然四顾,老想着从洋人那里讨些灵丹妙药,为我所用。文学更成为急先锋,只要是洋玩意儿就是好东西,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肖仁福也不敢明说洋人名著名作的坏话,可心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只不过为考试过关,才硬着头皮读了一堆外国文学作品。肖仁福后来才明白,也并非外国名家名作差劲,实乃中外文化差异太大,人家的人种信仰、风俗习惯、文字语言,都与你不同,怎么可能写出让你这土生土长的土包子喜欢的东西呢?还有翻译水平也不一定达得到原著水准,一流作品译出三流作品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看来还是本国作品好,汉文原创,描的是中国山水,叙的是中国人情,没有隔膜。可慢慢又发现有些不对劲,历代文人作品尤其是文言文,怎么通篇都是之乎者也和七拐八弯的句子?好像故意跟读者过不去似的。照理文章是语言的记录,说什么话就写什么文章,莫非古人都是这么说话的?且越往后越不好读,比如明清作品就没有唐宋文章明白晓畅。后来肖仁福才弄清楚,这些文言文仅仅是书面语,跟口语根本不是一回事。旧时文化也搞垄断,文化属帝王将相和士大夫的专利,小民百姓是不配拥有文化的。为不让小民百姓染指文化,犬儒们才故意弄些高深莫测、稀奇古怪的文字,在抬高自己的同时,也好吓唬吓唬人家。意思明摆着,我是读书人,文化高,学问深,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谁想读就能读得懂的,你们最好站一边去。

肖仁福也就不太喜欢读这些虚伪做作的犬儒作品,只是为应付考试,才勉强为之。倒是古代诗歌作品尤其是唐诗宋词,全没有文言文的酸气腐气暮气浊气,清澈明快,简洁有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好懂好记,跟今人说话区别不大。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诸如此类,不都是脱口而出的现代话吗?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历代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会是个什么样子。肖仁福由此断定,唐诗宋词才是唐人和宋人说的口语,不像文言文忸怩作态,拿腔拿调,无非用来自我标榜,吓唬别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