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要快乐,就不要去苛求 2

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作者:卡耐基(Carnegie, D.)


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不知感恩,对他人的帮助很快就会抛在脑后。因此,如果给别人带来一点点的恩惠,就希望别人感激不尽,那么只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当中。我认识一个纽约女人,她常常抱怨自己太孤独了,身边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愿意接近她。但这并不是件怪事。因为如果有人去拜访她,她就会在连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滔滔不绝地告诉你她对自己的侄女有多好。在她们生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时候,她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们。一直以来,她供他们吃用,还帮助其中一个侄女念完了商业学校,另外一个也一直住在她家里,直到结婚为止。

她口中的这些侄女们有没有来看望过她呢?当然有的,偶尔也会来,但也只是为尽一份责任。她们都不愿意来看望她,因为只要来了,她们就得坐上几个小时,听她不停地唠叨,拐弯抹角地骂人,听她那没完没了的埋怨和叹息。到了后来,这个女人尽管威逼利诱,侄女们不愿意来看她了。她又发明了一种“法宝”——心脏病发作。

她真的心脏病发作了吗?事实确实如此,医生说她有一个“很神经的心脏”,才会得上心悸亢进症。但医生们同时也说他们对她的这种病完全无力施治。因为她的问题完全是情绪影响造成的。这个女人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注,但她却把这些都看成是自己应得的,因此,她可能永远也不会真正得到感恩和爱。

在这个世界上,像这个女人一样的人随处可见。他们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孤独和被人忽视而生病。她们渴望爱,却不懂得,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被爱的方法,就是不要去苛求别人,付出而不求得到任何回报。这话听起来很不切实际,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当然不是。它不过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一种能让我们变得快乐的良方。

我家的故事:想得到快乐,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

我自己家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小时候,家里很穷,总是靠借债才能维持生活。但是,我的父母每年还总要想方设法捐些钱物给孤儿院。尽管如此,孤儿院虽就在爱荷华州,但我们从来没有到那里去过。或许从来没有人,曾为他们所捐的钱物有过感谢之情。可我父母也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帮助孤儿的乐趣,而且,他们从不希望或等待别人的感激。

离开家之后,每逢圣诞节,我都会寄一张支票给父母,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买点儿好的东西,但他们却不这么做。通常,在圣诞节前几天回到家后,父亲就会告诉我,他们买了一些煤和杂货,送给了镇上一些“可怜的女人”,给那些有许多孩子,又没有钱去买食物和煤的人。把这些礼物送出去的时候,他们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那种只有付出而不求得到任何回报的快乐。

我相信,我的父母有资格成为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人,就是那种最快乐的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理想的人,是那种以施惠于人为乐,以别人施惠于己而羞愧的人。表现自己的仁慈,高人一等;接受别人的恩惠,往往低人一等。”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需享受施予的快乐。

几千年以来,很多父母总是为儿女的不知感恩而伤心,甚至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也叫着:“一个不知感激的孩子比毒蛇的牙还要恶毒。”但是,孩子们为什么就必须心存感激呢?除非我们教他们那样去做。忘恩负义是人类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样蔓延。而感恩就像一株玫瑰,必须勤于施肥、浇水,给予足够的教养、爱和保护。

如果我们的子女长大后变成忘恩负义的人,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只能怪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如何表示感恩的心,又怎么能希望他们对我们感恩呢?

两则小故事:孩子的行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