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访朱自清旧居(1)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文/裘冬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色彩。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散文《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老式火车喷着白色的雾气,扬长而去。上虞驿亭火车站,从宁波过来的朱自清拍拍身上的尘灰,一头扎进了白马湖的湖光山色中。

1924年3月2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朱自清应夏丏尊之邀第一次来到白马湖。其时,他正在宁波第四中学任教。夏丏尊邀请朱自清的目的是叫他到春晖中学兼课。

朱自清在宁波教书时结识夏丏尊。在宁波,他们以四中为阵地,常常约请文学研究会会员聚会,研究“文学与人生”的问题,使宁波的文化生活很是猛烈了一番。后来夏丏尊回故乡上虞春晖中学教书。一则,宁波的文学之火渐渐黯淡下去;二则,夏丏尊走后,朱自清感觉宁波再也没有说得上话的朋友了。所以夏丏尊离开宁波后,朱自清过得很是惆怅。

夏丏尊的邀请信让朱自清心中充满了憧憬。从简陋的驿亭车站出来后,踩着沙沙作响的小煤屑路,朱自清新鲜地打量着眼前的乡下地方。

江南的乡下总是好的。先是软软的水,水上架桥,小小的木桥,黑色的,慢慢隆起又慢慢低下去,弧度纤巧柔和;然后是白马湖,白马湖是大大小小、曲曲折折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得像镜子,风过来,漾起微微的碧波;湖的尽头,有一个叫西徐岙的村落,三四十户人家,偶有鸡犬相闻。乡间的马兰头、艾草、荠菜密密麻麻地占据着田头地角,一种叫作“黄牯牛花”的淡金色花树,散发着细若游丝的甜味。这一路上的视觉、听觉、味觉让在狭窄窘迫的城里住惯了的朱自清,感到了从没有过的闲适。他不由自主地发些朱自清式的慨叹。他说,“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了下去。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

多少年过去了,朱自清这幅墨淡情深的画轴任凭后来的散文家怎么形容比拟,也无法超越。

过了桥,拐了弯,前面又是山遮路。山重水复,踱过山旁极狭的小径,转过山角,眼前才是豁然开阔的春晖。春晖的校舍和几户人家,都疏朗有致,粗简明快。朱自清缓缓走到校门口,白马湖的水也跟着他缓缓地流。走到校门口,很自然地碰到了夏丏尊。

由此,朱自清开始在春晖中学的教书生涯;由此,白马湖畔有了多年以后的朱自清故居;由此,朱自清确立了自己白马湖散文风格派的领袖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