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不尽的雨巷——访戴望舒故居(5)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送行的码头上,施绛年哭红了双眼。船上的戴望舒急忙抽出笔来,写了一张纸条:“绛,不要哭。”他将那张纸条拼命往岸上扔去,纸条上下飘荡,沉到水里。施绛年伸出手来抓,但是已经抓不到了。他们两人的爱情就像那张上下飘荡的纸条,在戴望舒出国留学期间苦苦挣扎。本以为,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回到国内就能拥到深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回国后的戴望舒却发现施绛年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冰箱推销员。八年的恋爱,最后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结局。这给戴望舒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对婚姻的看法,从而直接导致了诗人一生婚姻生活的不幸。

徜徉在爱情中的诗人在1928年又遇到了一件大事。因发表在《小说月报》的诗歌《雨巷》,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并初步确立了其在诗坛上的地位。这首诗歌融合了诗人对施绛年苦恋时的心情,又与中国的时局相联系。这个有如丁香般忧郁的江南女子徜徉在烟雨朦胧的雨巷中,失恋的苦闷以及理想的不明朗在这个独特的象征意象中得到了特别的表现。这段苦恋,让戴望舒重新走回“雨巷”,在属于他的独特的审美意象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诗风。从此,戴望舒脱离了早期的鸳鸯蝴蝶派的文风,走向了艺术的独立。

爱情的“雨巷”并没有给诗人带去多大的安慰,反而因为爱情的苦酒,让诗人从此在诗歌的“雨巷”中走下去。走不尽的雨巷,诗人的诗风日臻完美,诗人和他的诗歌就像《雨巷》中那个丁香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从1905年的“雨巷”走到1928年的“雨巷”又走到2011年的“雨巷”,时间在一座城市留下历史的痕迹。有人说,细雨中的江南方能体现出她的魅力。或许确实是这样。只是,今日的“雨巷”即便是有着细雨,却再也无法重现当年诗人徜徉时的模样了。“雨巷”仅仅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记忆,一个属于老杭州的记忆。

今日的“雨巷”,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门牌号依旧,只是不再是当年的粉墙黛瓦,当年小巷中的幽静也不复存在了。这里真正成了杭州市的中心,热闹、繁华。但是,这热闹、繁华的背后似乎失掉了一些什么。

不过,在“故居”热的大潮中,诗人的故居不复,或许也是一件幸事。毕竟,若人头攒动,却没有多少是真正了解诗歌与诗人的游客,在意的只是“故居”背后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的纪念多少还是有点让人失落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