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份令人满意的历史答卷(7)

辉煌的丰碑 作者:鹏鸣


基础建设大飞跃,天堑变通途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速度发展越快,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60年来,伊犁州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1954—2013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4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9%。“十一五”以来,伊犁州投资项目建设进入高潮,资金多,规模大,这一时期累计投资额占建州60年投资额的85.5%,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仲夏,毛泽东在畅游长江时,见到沿岸热火朝天的基础建设宏伟场面,曾心情激动地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改革开放以来,发家致富是全国人的目标。“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风靡一时,深入人心。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像血管一样纵横交错,而交通运输则像血液流向四面八方。

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将这个理论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假如道路堵塞或通行不畅,不仅让人心烦气躁,还会严重妨碍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

我们在伊犁州走访时,既要翻越崇山峻岭,也要穿过峡谷草原,无论是去往哪里,都能顺利达到。我们对伊犁州的公路网建设印象深刻。一路陪同我们的伊犁州文联的同志,说起几十年来伊犁地区公路的发展变化,更是感慨万千。甄敬庭同志说,十几年前,他坐车外出开会,路过果子沟时,因道路艰险湿滑,司机不慎将车开进了赛里木湖。湖水冰冷刺骨,全身湿透,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在过路司机的救援下才侥幸脱险。想想都后怕,现在路况跟那时比,真是天壤之别。

伊犁州直公路起初是1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后来发展到上万公里的等级公路;从土路发展到高等级的水泥路、沥青路;从木桥发展到上百座各种类型的永久式桥梁和十几万个涵洞;从摆渡过河、隔河相望发展到大桥飞架;从各族农牧民出行乘坐马车、驴车艰难出行到乘坐豪华客车飞驰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运输方式从手推车、肩挑背扛发展为集装箱、大吨位的汽车运输,再到飞机空运,伊犁州的公路建设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伊犁州公路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伊犁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缩影,大道通衢既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又加速了沿路城市的升级。

那拉提机场、喀纳斯机场、精伊霍铁路、奎北铁路,果霍、清伊、奎塞高等级公路、伊犁河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伊犁州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立体综合运输网。2013年,伊犁州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03万公里,比1954年增长了18倍;货运量6933万吨,比1980年增长92.5倍;客运量8988万人,比1980年增长50倍。伊犁州境内所有乡镇都通了公路,各族群众出行畅通无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